简体中文
    全国

    新闻动态

    详细内容

    中国古代隐士文化

    20.png

    微信图片_2025-11-21_213847_334.jpg

    自古,达官文人有仕途一路亨通亦有中途隐退,今天我们回顾往昔隐退的先辈。有从尧帝时期拒禅归隐的许由,到寄情山水却难舍功名的吴均;从“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到“隆中卧龙”诸葛亮;从“山中宰相”陶弘景,再到西湖畔以梅为妻的林逋,中国古代隐士文化贯穿千年。这些文人隐士或以隐居坚守节操,或以退为进等待时机,或以山水寄托情志,他们的选择与挣扎,不仅构成了独特的精神图景,更折射出不同时代文人面对仕途、世俗与自我时的处世之道。接下来请让我们循着历史脉络,探寻古代隐士“真隐”与“假隐”的差异,解读不同隐居形态背后的文化内涵与人生态度。

     从许由到吴均:真隐与假隐的思考

                           ——孙宇浩

    微信图片_2025-11-21_213835_243.png

        论隐士之风气,要从许由说起,尧帝想禅位于他,他就隐居入山,终生不仕。是不慕名利的代表,也是隐居的开山鼻祖,更是乱世中文人不求名利,只求自保的榜样之一。

    文人的隐心不一定很纯,如吴均,口头说说“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论世务者窥谷往返“。认为这山峰可以平息名利之心,山谷能令人忘记回去。可是真是这样吗?,吴均前面有写道:“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山都在竞争,像是真隐士要有的宁静和放下世俗吗?终而是放不下那颗名利之心。

    吴均的“隐”是一种矛盾的精神姿态:他在笔下塑造能“息心”的山水,却又用“负势竞上”的笔触,将内心对世俗成就的渴望投射其中,最终暴露了“言隐而心未隐”的真实状态。他借桂花“怀芳君不知”暗喻才士遭际,借“摧折寒山里”喻指友人与自身的人生悲剧,这种“心口不一”,正是部分文人面对仕途困境时,既想标榜清高又难舍名利的典型写照。

    许由的隐是“身隐”与“心隐”的统一,是主动与权力、名利彻底切割是一种真正的隐士;而吴均的隐更像一种精神避难所,他试图借山水麻痹对功名的向往,却在描绘山水时不自觉流露出的“竞争感”,恰恰证明其内心从未真正放下。

                       【寄情山水难却功名图】

     隆中卧龙与东篱采菊人:两种“隐居”与“天数”之辩  

                              ——董升炜

    有的隐士,诸如陶渊明,认为“天数”不可违,因而隐居山林、不问世事、独善其身。

    而诸葛亮虽然早年因为战乱,与叔父一同隐居隆中,但并没有主动去寻做官的机会,隐居却胜过不隐居,了解天下时事,对天下局势有自己的见解。颇有一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架势。“钓上”刘备后,他又将不信“天数”融入战略之中,北伐时,纵然星象是反对代曹魏的,诸葛丞相他虽精通天象,却一无反顾地踏上了北伐路,留下一篇《出师表》。给儿子他留下一篇《诫子书》,丞相就去了不归路,只留下了一份相信事在人为的人生态度。


    《诸葛亮像》:元代佚名画家所作,描绘了出隆中之前的“卧龙先生”,他身着便服,袒胸赤足,倚凭隐囊斜坐于榻上,形象符合隐居高士的身份


    陶渊明与陶弘景的山水诗情与处世之道

                      ——李皓铖

    陶渊明:

        陶渊明在经历官场之后辞官,在目睹政治黑暗后选择了隐居,从此以后写下了无数优美如画的田园诗,并且开创了田园诗派,写下了《归田园居》《饮酒》等田园诗。陶渊明即使晚年贫病交迫甚至去乞讨,依旧拒绝收下权贵的馈赠,坚守着自身的节操。《桃花源记》就表达了陶渊明对现实的批判。

        陶渊明隐居在庐山期间,写到了庐山之中四季不同的优美风貌,比如:春天的时候溪水充盈,草木茂盛,呈现的生机勃勃的景象。夏天的时候则云雾奇峰耸立,展现了山势雄伟壮丽。秋季的时候则月光皎洁,山色明亮,松柏苍翠。冬天的时候则寒松挺拔,不畏严寒,象征了坚韧的品格。陶渊明还描述了当时田园劳作的场景,比如“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展现出了与乡民共同生活的质朴生活。这些描绘将庐山之中的山川美写的栩栩如生、优美如画,展现山水之美丽。

    陶弘景:

        陶弘景则是一名拒不出山但却常咨询国事的隐居诗人,具有“山中宰相”之称,并且陶弘景开创茅山宗,还成为了道教的重要派别。他写下的著名的《答谢中书书》就表达出了他对山水美景的喜爱与对惬意的隐居生活的向往。

        陶弘景在写《答谢中书书》时,写了他在山川之中享受,欣赏山川美景的时候所用眼看巍峨的山峰、清澈的溪流、色彩斑斓的石壁等。用耳朵听到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的声音。赞美了此处的山川美景,并且称这里为仙人居住的地方,表达出诗人沉醉于山水美景之中的愉悦之情,与对古今知音共赏的自得之感还有归隐林泉的高洁的志趣,情感的层次从表层的愉悦逐步到达了深层的志趣,不仅有着对自然风光的礼赞,也有着对世俗的疏离,语言简练清雅,生动形象的描绘出了一副绚烂辉煌、万物勃发、灵动美好的山川画卷,使世人不禁沉醉于这优美的绮丽的山水美景之中。

                            【山川之中的田园劳作】

     西湖畔隐士梦,灵韵中岁月情

                    ——戴辰煜

      杭州,这座如诗如画的城市,西湖的碧波、灵隐的清幽,似一双温柔的手,轻轻抚慰着每一个渴望宁静的心灵,也滋养出了一批批怀揣隐士梦的人。他们在西湖畔的岁月里,编织着属于自己的故事,演绎着对自然、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林逋,无疑是西湖畔隐士梦的典型代表。他隐居于孤山,远离尘世的纷扰,以梅为妻,以鹤为子。在这宁静的孤山之上,他与梅花朝夕相伴,那“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绝美诗句,便是他与自然深情对话的结晶。每到梅花绽放的时节,林逋仿佛与梅花融为一体,用细腻的笔触捕捉着梅花的神韵,让西湖的梅花声名远扬。他的隐居,是对自然的热爱,也是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在西湖的灵韵中,他找到了创作的灵感源泉,让西湖的山水因他的诗文而更具灵性。

        许仙的故事,虽带有神话色彩,却也深刻地反映出隐士们对世俗纷扰的超脱与坚守。白娘子被镇压于雷峰塔下后,许仙悲痛欲绝,选择隐居于西湖边的寺庙旁。他每日诵经礼佛,以超度白娘子为念。在这个过程中,他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和名利的追逐,内心变得更加宁静。他的隐居是对爱情的忠贞坚守,不被世俗的规则所束缚。他的故事如同西湖畔的一抹柔情,提醒着人们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要保持清醒的自我认知,坚守内心的情感与信念。

        钱塘居士沈寿民生活在明清交替的动荡时期,社会局势变幻莫测。他选择隐居于杭州,以卖文为生。这是对动荡社会的一种逃避,也是在艰难环境中努力维持精神追求的方式。在西湖畔的岁月里,他虽然生活并不富裕,但却能在卖文的过程中与文人雅士交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他的经历反映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也让我们看到即使在困境中,人们依然对文化、对精神生活有着执着的追求。

        杭州的隐士们,他们以西湖畔为舞台,编织着属于自己的隐士梦。在岁月的长河中,他们的故事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杭州的历史文化长卷上。他们的隐居,是对自然的热爱、对世俗的超脱、对困境的坚守,更是对生活、对精神世界的深刻思考。在西湖的灵韵中,他们的岁月充满了深情,他们的故事将永远流传,激励着后人在喧嚣的现代社会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宁静与本真。

                                   【孤山梅林仙翁图】



    叔齐伯夷采薇而食

                           ——卢梓瑞


     叔齐伯夷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位王子,相传孤竹君遗命三子叔齐为君,但是孤竹君死后,叔齐就让位给了长子伯夷。伯夷拒不接受,而叔齐也并未继位,他们二人先后前往周国进行考察。当时周武王正在招兵买马,准备伐纣。他们兄弟二人扣马劝阻。在商朝灭亡后,叔齐与伯夷耻食周粟,隐居在首阳山采薇而食。最后他们两个饿死在首阳山

    他们兄弟二人“兄弟让国”,“耻食周粟”这两个事事件是历代中华能人志士的精神典范。即使作为隐士,他们两个也忠于被灭亡的国家,这种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回顾这场千年的隐居之旅,我们发现,‘隐’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动作,而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符号。它可以是许由的决绝、诸葛亮的筹谋、陶渊明的豁达、吴均的矛盾、亦或是叔齐伯夷的悲壮。

    在这个信息爆炸、无处可逃的时代,我们或许无法归隐山林,但‘隐士精神’的内核——对自我价值的坚守、对内心宁静的追寻——依然值得我们思考。

    微信图片_20230523202222.jpg

    0003.jpg


    客服中心
    联系方式
    400-065-0201
    - 助理老师
    新浪微博
    扫一扫,与我联系
    本站已支持IPv6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