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全国

    新闻动态

    详细内容

    走进道教 | 道教视角下的古代“隐士”

    20.png

    提起古代隐士,人们往往想到的是“消极避世”的人。


    其实,在古代,隐士大都是那个时代的贤者、君子和社会精英。

    《南华真经》逍遥游篇里记载的隐士许由,在那个混沌的时代,率先萌生了“私心”。


    尧把天下禅让给他,他却说小鸟在深林里做窝,一个小树枝就够了,用不了那么大的森林,天下对于我没有用。


    他的思想恰恰表达了在当时社会背景下追求独立和自由的人生观。 


    《周易》中“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


    遁世的原因是遁世者“独立不惧”的人格,即为保持人的天性自由,独立于氏族群体意识之外,不为遭受群体意识的责难而恐惧,反因遁世获得人格独立,而享受到精神的自由。

    道门之中许多仙圣宗师的隐逸思想,可谓中国隐逸思想的最高境界,特别是南华真君化身庄子,更留下许多隐逸之典故。


    史书记载,楚王听说庄子贤,便派使臣去请他,送他千金和宰相的尊位。他笑笑说:不愿做朝廷里养的肥牛,虽吃穿的好,却不自由,到祭祀时,被割下脑袋做祭品。他的志向是自由快乐,“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可见,真人追求的是不为物役和不为圣人之知所役。

    不过,实现人格的独立、自尊和自由,还不是南华真人隐逸思想的全部,其更重要的内容是体会人与自然的同源同德,进而通于自然之道,达到绝弃名利,物我两忘的人生境界。


    这种物我两忘的人生境界,可以使人超越名利之上、有无之上,而实现生命的自然久长。

    时至今日,这种隐士思想也同样对我们的人生具有重要参考作用。


    例如,对物质主义的反思,如南华真人般对高官厚禄的拒绝,提醒我们反思对财富与权力的过度追求;而隐士倡导一种向内探索、注重心灵成长的生活方式也可以引发我们对精神生活的重视...


    可以说,以道教信仰和文化的视角来看待隐士,绝非视其为“欲洁其身”的失败主义者,而是将其尊为守护本真、探寻大道的圣贤。


    或许,他们的“隐”,既是一种主动的、充满智慧与勇气的生命选择,更是道教无为的最深刻身体力行。

    微信图片_20230523202222.jpg

    0003.jpg


    客服中心
    联系方式
    400-065-0201
    - 助理老师
    新浪微博
    扫一扫,与我联系
    本站已支持IPv6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