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我们上一次一起了解了道教中大名鼎鼎的茅山派,其茅山符箓和茅山四宝也是令我们大开眼界。众所周知,道教对于自然现象的热爱和崇拜远远超越了其他宗教,这也是古代中国人对于天人合一境界的一种憧憬。道教中备受尊崇的雷法就是最好的例证,那么大家可能会问道教中哪一派主修雷法呢?他就是我们今天文章的主角——神霄派。 简介 (神霄派主神:南极长生大帝) 神霄派是道教的一个派别。在北宋末年从天师道演化形成,代表人物为王文卿、林灵素。神霄派主要修习五雷符,谓行此法可役鬼神,致雷雨,除害免灾。其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与内外合一说。谓天与我同体,人之精神与天时、阴阳五行一脉相通,此感必彼应;而其基础又在于行法者平时的内修,行法者内修功行深厚,风云雷雨可随召而至。宋徽宗颇为推崇神霄派,并自号“教主道君皇帝”。神霄派为符箓三宗分衍的支派之一。产生于北宋末,流传于南宋至元明。“神霄”之名,来源于《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该经根据古代天有“九霄”、“九重”之说,指认其中最高一重为“神霄”。并对之作了如下的描绘:“高上神霄,去地百万。神霄之境,碧空为徒。不知碧空,是土所居。况此真土,无为无形。不有不无,万化之门。积云成霄,刚气所持。履之如绵,万钧可支。玉台千劫,宏楼八披。梵气所乘,虽高不巍。内有真土,神力固维。太一元精,世不能知。”可见神霄是指道教神仙所居的最高仙境,神霄道士以此名其派,盖取其高远尊贵之义。 历史渊源 创建早期 神霄派的创始人,为北宋末道士王文卿。据《冲虚通妙侍宸王先生家语》称,王文卿,字予道(或曰字述道),号冲和子,江西建昌南丰人。自称早年遇火师汪君于扬子江,授以飞神谒帝之道,后游清真洞天(或曰在水泽),遇一老妪(据说是电母),授以嘘呵风雨之文,再经汪君指点,乃能役鬼神,致雷电。此后,除旱治疾,济人甚众,名闻江湖间。据赵与昔《宾退录》卷一《林灵素传》载,永嘉道士林灵素曾向宋徽宗推荐王文卿。该《传》云:政和六年(1116年),京师大旱,上命林灵素乞雨,未应。蔡京奏其妄。林灵素奏请徽宗急召建昌军南丰道士王文卿,谓文卿是神霄甲子之神兼雨部,与之同告上帝,可以奏效。文卿既至,执简敕水,果得雨三日。上喜,拜文卿太素大夫、凝神殿侍宸,赐号“冲虚通妙先生”。徽宗末年,王文卿数以修政练兵为请,徽宗不纳,乃拂袖还南丰。高宗即位于江南,闻文卿犹在世,累遣使征召,不赴。于绍兴二十三年(1153)卒。 在神霄派创建过程中,林灵素对该派亦有建树。据称,他游西洛时,路遇一道人,姓赵,与之交游数载。一日,道人去世,遗囊中有书三册,名曰《神霄天坛玉书》,或称《五雷玉书》,写明“付与林某”。后复见赵道人,告之曰:“予乃汉天师弟子赵升也。向者所受《五雷玉书》,谨而行之,不可轻泄,即日为神霄教主雷霆大判官”云云。据说该书“有神仙变化法言,兴云致雨符咒”,林灵素得此书后,“豁然神悟,察见鬼神,诵咒书符,策役雷电,追摄邪魔,与人禁治疾苦,立见功验。”政和六年(1116),因徐知常引荐,被徽宗召见。为了迎合徽宗私意,大言曰:“天有九霄,而神霄为最高,其治曰府。神霄玉清王者,上帝之长子,号长生大帝,陛下是也。” 徽宗大喜,诏将福宁殿东所建之玉清和阳宫,改名玉清神霄宫,诸州之天宁观改名神霄玉清万寿宫,中祀长生大帝君(实为徽宗)、青华大帝君像。由是神霄派声势益盛。 张陵第三十代孙张继先亦对创建神霄派有贡献。张宇初《道门十规》称:“神霄自汪、王二师而下,则有张、李、陈、白、萨、潘、杨、唐、莫诸师,恢弘犹至。”其中的张,即指张继先。张继先撰有《明真破妄章颂》,以阐发雷法理论。 神霄派为了标榜其教之古远,称其教源出于神霄玉清真王,或玉清圣境元始法王,火师汪真君则为阐教之祖师。宣称王文卿之法术即为火师汪真君亲传。但火师汪真君何许人也?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卷五《火师汪真君传》载,汪真君,名子华,字时美。唐玄宗开元二年(714)生于蔡州汝阳县(今属河南)。年四十,而三举不第,乃弃儒学道,与颜真卿同师白云先生李约,再师赤城先生司马承祯。后遇安禄山之乱,弃家南游,住南岳祝融峰下修道,九年不出山。再遇紫虚元君幸南岳,授以至道。再修二十八年,丹成道备,于德宗贞元五年(789)飞升。据此,火师汪真君虽有其人,但无传习神霄雷法之事迹;然而有关王文卿之传记皆云其于北宋末亲授王文卿劾召雷雨之术。但此时去枉真君逝世已三百余年,何得亲授?由此可见主文卿辈劾召雷雨之术,并非出于火师汪真君,实乃王文卿辈之自创,因而神霄派之历史,也只能始于王文卿。 特色道派 神霄派以传习五雷法为事,谓行此法可役鬼神,致雷雨,除害免灾。这是神霄派区别于其他道派的主要特点。其理论基础是天人感应与内外合一说。谓天与我同体,人之精神与天时、阴阳五行一脉相通,此感必彼应;而其基础又在于行法者平时的内修(内丹修炼),行法者内修功行深厚,风云雷雨可随召而至。王文卿云:“斩勘五雷法者,以道为体,以法为用。内而修之,斩灭尸鬼,勘合玄机,攒簇五行,合和四象,水火既济,金木交并,日炼月烹,胎脱神化,为高上之仙。外而用之,则新除妖孽,勘合雷霆,呼吸五气之精,混合五雷之将,所谓中理五气,混合百神。以我元命之神,召彼虚无之神,以我本身之气,合彼虚无之气,加之步罡诀目、秘咒灵符,斡动化机,若合符契。运雷霆于掌上,包天地于身中,曰旸而旸,曰雨而雨,故感应速如影响。” 继王文卿之后,有萨守坚者,以神霄雷法闻名于两宋之际。倪岳《青溪漫稿》和《明史·礼志》谓其为蜀人,在宋徽宗时,从王文卿、林灵素学法;清雍正《山西通志》卷一百五十九则谓其为山西汾阳人,自称汾阳萨客。虞集《灵惠冲虚通妙真君王侍宸记》称他“见侍宸(王文卿)于青城山,而尽得神秘,游东南,祷祈劾治,其神怪有过于侍宸者。”他撰有《雷说》《内天罡诀法》《续风雨雷电说》等文,以阐述神霄雷法。其《雷说》云:“法本诸道,道源诸心。能以吾之精神,融会一气之精神,以吾之造化,适量五行之造化,则道法妙矣!”“学者无求之他,但求之吾身可也。夫五行根于二气,二气分而为五行,人能聚五行之气,运五行之气为五雷,则雷法乃先天之道,雷神乃在我之神,以气合气,以神合神,岂不如响斯答耶?”“会此之道,参此之理,则二气不在二气,而在吾身,五行不在五行,亦在吾身。吹而为风,运而为雷,嘘而为云,呵而为雨,千变万化,千态万状,种种皆心内物质之。”因此神霄派道士都非常重视内丹修炼,以之作为行法的基础。 演变发展 至南宋,神霄派在江南地区十分流行。有称传自王文卿者,有称传自林灵素者,有称传自张继先者。虞集《正侍宸记》谓王文卿于南宋初逝世后,得其传者,唯新城高子羽,子羽传临江徐次举,次举传金溪聂天锡,天锡传临川谭悟真,人称谭五雷。入元后,谭悟真仍活动于人间。宋洪迈《夷坚丙志》卷十四云:建昌王文卿既以道术著名,其徒郑道士得其五雷法,往来筠、抚诸州,为人请雨治祟,召呼雷霆,若响若答。 代表人物 1.林灵素 简介 林灵素,生卒年不祥,北宋人,字通叟,温州(今属浙江)人。为道士,善雷法,以法术得幸徽宗,赐号通真达灵先生,加号元妙先生、金门羽客。元朝所著《宋史》称“惑众僣妄,众皆怨之。在京四年,恣横不悛,斥还故里。”,多有厌恶之言词。然则当时以及后世许多非官方的文章则对其颇有嘉奖,与宋史一书中描写形成了鲜明反差。宣和元年卒,年四十五(《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五三)。《宋史》卷四六二有传。 古籍记载 1.宋赵鼎的《林灵素传》云:其母夜归,觉红云覆身,因而有孕。怀胎二十四月,一夕梦日光入室,有神人衣绿袍玉带,眼出日光,执笔告:来日借此居也。翌日阴云四合,霹雳三声,先生即降诞。金光满室,相貌殊伦。长五岁,不语时。五月五日,风雨大作,有道士顶青玉冠,衣霞衣,不告而入。见先生,喜曰:久不相睹,特来上谒。相顾抚掌,大笑出门,追之不及,自此能言。 2.林灵素少时为苏东坡书僮,曾侍苏东坡游瑞佛寺,读碑记,数万言一经过目,就背得烂熟,这使传闻强记的苏东坡也目瞪口呆。东坡说“子聪明过我,富贵可立待。”灵素笑而答曰:“生封侯,死立庙,未为贵也。封侯虚名,庙食不离下鬼。愿作神仙,予之志也。” 3.《家世旧闻》载:少尝事僧为童子,嗜酒不检,僧笞辱之,发愤弃去为道士。作了道士又不如意,《老学庵笔记》中说,他为会稽天宁观老何道士所拒。所以只好“往来淮、泗间,丐食僧寺”了。 佛道斗法 宋代赵鼎记载:“一日皇太子上殿奏曰:林灵素妖术,愿陛下诛之。臣每日念他自知法力广大,不可思议,如陛下不信,乞宣法师等皆见在京,可与林灵素斗法,别其邪正。时有十四人会于凝神殿,帝宣太子诸王暨群臣观看。先生卟水一口,化成五色云,中有仙鹤百数,一飞绕殿前,又有金龙狮杂于云间。某等奏曰:此非也。乃纸龙鹤耳,容臣等讽大神睨,即令龙鹤坠地,化为纸也。太子闻之,喜曰:若果然,则林灵素法伪当斩。正诵叹间,十四人中止有两人能讽,馀者皆不能语言,面若死灰。皇太子叱先生曰:诸人若死,教尔还命。念吮讫,仙龙鹤加百数,蔽日遮云。帝曰:此件无效,别有何术?十二人皆伏地战惧,其二人奏云:臣能吮水百沸。宣水令呎,果然。太子擎水盂向帝前,呼先生看。先生取气一口吹水中,水即清冻且结成冰。帝责云:本朝待汝等甚厚,敢来妄言, 先生奏云:乞烧木炭一千斤为火洞,表里通红,臣乞与二人同入试验。良久火洞已成,先生云:臣乞先入洞,乞令二人随入。先生入火洞,火不著衣。诸人伏地哀鸣,告太子曰:乞救臣等性命,情愿戴冠执简,听役施行。皇太子下殿拜告,乞纳皇太子册赎。奉圣旨免罪,惟道坚二人系中国人,不应罔上,送开封府刺面,决配于前令众。宣和元年正月八日,上诏天下僧徒并改称德士。先生上表云:臣本山林之士,误蒙圣恩,若更改僧徒,必招众怨,乞依旧布衣还乡。圣旨不允,不得再有陈请。 翻译 当时太子信佛,带来十二个胡僧和五台山僧人道坚等二人与林灵素斗法。先斗“呼龙使圣”,林灵素召唤出一大堆龙、狮子、仙鹤,在空中飞舞,煞是好看。和尚们说看穿了林灵素的法术,那些都是纸糊的,说是要作法让这些剪纸显出原形。太子大喜,说这样就能找到杀林灵素的理由了。和尚们开口念咒,突然发不出声音,只有两个法力比较高的还在坚持念。林灵素见状,使出一招,现场龙鹤数量忽然增加百倍。徽宗对和尚们说:你们法术不灵啊!和尚们跪在地上战战兢兢。下一项就是不用火把水烧开。和尚施法,这次倒是灵了,水咕嘟嘟沸腾,冒泡数尺。太子赶紧端着水盆给皇上看,林灵素见状,吹口仙气,开水端到皇上跟前,不仅不开,反倒结成了冰。皇上责怪道:本来很信任你们,怎么来说胡话?最后一项,就是《西游记》车迟国“下油锅”的原型:钻火洞。林灵素命人准备一千斤碳,烧的通红,林灵素走到火洞里,衣服都烧不着。在火洞里从容的对皇上说:让两个和尚进来,走两步?和尚们跪在地上求饶,说情愿换上道服,让太子帮忙给皇上说情。林灵素启奏:十二个胡僧是外国人,为表现天朝外交礼仪,可以免罪。但道坚等两个和尚,是中国人,不应该骗皇上,送开封府刺配。 2.王文卿 简介 王文卿(1087-1153)一名俊,字予道(一说述道),号冲和子,又被称为“王侍宸”。建昌南丰(今江西南丰)人。北宋末南宋初著名道士,神霄派创始人。王文卿传神霄五雷法,为神霄派创始人,在理论与组织上对神霄派的形成与发展作了相当重要的贡献。擅长雷法。其弟子广布大江南北,历宋元至明清,道脉尤存,是神霄派及道教诸宗一致肯定的神霄祖师。有弟子朱智卿,熊山人,平敬宗,袁庭植等,又有萨守坚,见之于青城山,尽得其秘。其在乡,得其传者则有新城(今黎川)高子羽。甥上官氏亦传其法。此外,尚有别传弟子多人。元代,加号为“冲虚通妙真人”,元至顺三年夏,加赐为“冲虚通妙灵惠真人”。 人物生平 据《临川盱江志》等书记载,王文卿生而神异,长而聪敏,自幼慕道,能诗善文,有“红尘富贵无心恋,紫府真仙有志攀”之句,告其父有方外之志。父殁,辞母远游。 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王文卿渡杨子江,行野泽中,雨暝迷路,遇一异人,授以“飞章谒帝之法及啸命风雷之书。每克辰飞章,默朝上帝,召雷祈雨,叱诧风云,久雨祈晴则天即朗霁,深冬祈雪则六花飘空。或人家妖祟为害,即遣神将驱治,俱获安迹。”王文卿自得雷书秘典、飞章谒帝之法后,道法精深,屡显灵异,名闻江湖间。 宣和四年(1122),徽宗遣侍宸董仲允(一说为道录董冲元)同本路监司守臣具礼延聘,候送赴京,赐馆于九阳总真宫。赏赐甚厚,皆不受。后封为“冲虚妙道先生”。宣和七年,加封“特授太素大夫”,凝神殿校籍等,未几,又敕加凝神殿侍宸等,授金门羽客封号,并追赠父母封号。奉诏于广德宫行持南昌受炼司大法,拔度亡魂,旋加两府侍宸,“冲虚通妙先生”,视秩太中大夫,特进徽猷阁待制,主管教门公事,成为当时统领道教的领袖人物。父母叔妻弟皆得封赠。钦宗靖康元年(1126)乞还侍母,还山后怡神山水间。 南宋初期,王文卿大多隐居故乡南丰,著书立说,讲道授徒,仍以宏扬神霄道法为己任。高宗绍兴十三年(1143),高宗诏书来召,推辞不赴。 绍兴二十三年(1153)八月,王文卿辞别县宰交游,于二十三日早起,作颂题棺木曰:“我身是假,松板非真,牢笼俗眼,跳出红尘。”颂毕,“隐化于县之清都观许旌阳炼丹之堂,其时雷震一声,师遂化去,弟子熊山人、平敬宗、袁庭植等,奉葬于鸟龟岗。”年六十。 人物成就 观王文卿一生,学养甚深,道法精妙。他虽得徽宗宠信,但不交结权贵,干预朝政,且能洞察时事,知进知退。 《搜神记》卷二评论说:“长而游四方,履历几遍宇宙。尝遇异人授以道法,能召风雷。宋徽宗号为金门羽客、凝神殿侍宸,宠冠当时,赐赍一无所受。” 元人虞集亦说:“昔侍宸在汴京居宫观,见为黄冠者多诣事权贵以自炫,恶之,故多不得其说。” 晚年归隐家乡,得其传授者除门徒熊山人、平敬宗、袁庭植外,尚有“新城高子羽,授以临江徐次举,以次至金溪聂天锡,其后得其传而最显者曰临川谭悟真,人不敢称其名,但谓之谭五雷。”谭悟真生当南宋未,据传入元后尚“浮沉人间,隐显莫测”。并传法予卢陵罗虚舟,再传萧雨轩、周立礼,周传其子,萧传胡道玄,人称“神霄野客”,行法于关陕荆襄江淮海闽淅之间。此外,洪迈《夷坚丙志》卷十四记王文卿弟子郑道士行五雷法,“往来筠、抚诸州,为人请雨治祟,召乎雷霆,其响如雷。”可见南渡后王文卿虽未再出入朝庭,但在民间仍以传播神霄雷法、培养后学为己任,其传人不绝如缕,终于延续、壮大了道教神霄一脉。 王文卿勤于著述,所撰雷书多达数十种,并大多仍存在于世。如《冲虚通妙侍宸王先生家话》、《王侍宸祈祷八段锦》两书为王文卿与弟子袁庭植讨论雷法至秘的记录,前书系统地论述了神霄雷法的四十个重大问题,后书全面地概括了雷法修持的八个阶段、丹功玄机及运雷祈雨秘诀,为研修神霄雷法之必读。此外,尚有《玄珠歌》、《上清五府五雷大法玉枢灵文》、《高上神霄玉枢斩勘五雷大法》、《雷说》、《先天雷晶隐书》、《侍宸诗诀》、《上清雷霆火车五雷大法》、《中皇总制飞星活曜天罡大法》、《火师汪真君雷霆奥旨》等雷法要典,或为王文卿自着,或为王文卿编传,皆为神霄派的重要文献。 王文卿著有《冲虚通妙侍宸王先生家话》一卷,采用问答形式,专论雷法,强调召雷役神,必须内修为要,至于奏章、符诀等,只不过是符术之末。 神霄雷法 简介 (五雷令牌) 神霄雷法将内丹与符篆咒术融为一体,既讲存思、存神、内丹修炼,又讲祈禳斋醮、符篆咒法,是道教诸方术的融合体,但强调以内丹修炼为本,以符篆咒法为用。其思想基础是天人感应论,认为人身是小天地,人体各部分皆与大天地相符相应,其头像天,足像地,四肢像四季,五脏像五行,其精气神无不与天地相通相感。 雷法道士根据天人感应的思想,不仅设想出人的精神可以感通天地,影响自然,而且还进一步设想可以主宰天地风雷。在雷法道士们眼里。风云雷电晴雨等自然现象,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存思气功制造出来。呼风唤雨、翻江倒海,似乎都在指顾之间。在众多道门高真的倡导下,雷法盛行天下,曾经一度雄踞万法之首,成为道教法术的最高代表,引起世人广泛关注,影响非常之大,甚至一直延续到现在。对道教雷法的形成及发展贡献最大的.当首推神霄派。其创始者为王文卿、林灵素等。 雷法相关 道法认为,诸法之中,威力最大的是雷法。王文卿《雷说》,"夫雷霆者,天地枢机。""故雷乃天之号令,其权最大,三界九地一切皆属雷可总摄"。故此,在行法之时,多召役雷部将帅执行。且在召合(召将)之时,也特别强调本身的内功修为,强调聚合五行之气,这五行之气便为五雷。萨守坚《雷说》"雷法为先天之道,雷神乃在我之神,以气合气,以神合神,岂不如响应答耶。"召将是以本身五脏之气化为五雷之神,与虚空之神混合为一,所以,召将又称之为召合。 修炼 雷法的修炼,又特别注重内丹的修炼,并主张"道体法用",即修成内丹与道合真为根基,发之于外,则形成种种神通变化,玄妙法技。内丹有成,先天一气充盈,此先天一气,又称先天祖气、混元一气。道教讲"一气化三清"这一气便是混元一气,这混元一气便是道。《王侍宸祈祷八段锦》:"天地得此一气,千变万化,人为万物之灵,得此一气,可以感天地、动鬼神,呼吸风云雷雨,无所不至矣。" 在内功修炼上,五雷分属五脏。五脏之气攒聚,会聚为一,方能达于大道,掌握五雷之妙用。此称作攒簇五雷,亦即是指雷法内功修炼达到五气朝元的境界。《道法宗旨图衍义》:"希贤曰:五气朝元,一尘不染,能清能净,是曰无漏,肝为东魂之木,肺为西魄之金,心乃南神之火,肾是北精之水,脾至中宫之土。是以圣人眼不视而魂归于肝,耳不闻精在于肾,舌不味而神在于心,鼻不香而魄在于肺,四肢不动而意在于脾。故曰攒簇五雷。(王枢曰:东方木雷在肝宫,南方火雷在心宫,西方山雷在肺宫,北方水雷在肾宫,中央土雷在脾宫)斩除五漏,寂然不动为道之体,感而遂通为道之用,斯五雷之妙也" 雷法行持,有立极之说,即无极生太极,无极为原始状态,"溟洋大梵,寥廓无光。"此先天混元一气由无极而动,生为太极,才可发用,此即丹气充盈、动而致用。"一气才动,风雷云雨皆作,禽兽山木俱生。"此即"道为法之体,法为道之用"的理论依据。因此,道教有"一气化三清"之说,修道之士,依此无极生太极的理论,内炼形神,炼丹合道,便可"廓然一气初分,自觉神清气爽,外欲不生,此身与天地相为表里,造化皆在吾掌中矣。动天地,感鬼神,驱风雷,役万物,无往而不可也。然后策役将帅,行持祈祷。《王侍宸祈祷八段锦》:"凡欲行持,先服先天祖气。""万千法门,皆始于此也"可见凡丹修炼的重要。 感谢各位看官,福生无量天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