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事在道家叫做斋叫科仪,斋醮科仪是道教术语,用来笼统地指称道教的宗教形式。其内容继承了先秦时期宗法宗教的祭祀理论和观念。
科仪的发展历史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汉代:《太平经》一书中构建了庞杂的宗教神学理论,认为人可以役使神来消灾解难。之后诞生的太平道和五斗米,便受到了此书部分思想的影响,产生了简单的斋醮仪式。
第二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有寇谦之、陆修静等人对斋醮科仪进行改革、整理。
第三阶段,唐、宋、元时期:科仪受到朝廷崇信,得到了发展、完善。
第四阶段,明代中叶后:道教失去了统治者的支持,道教转衰,科仪流传至民间。
第五阶段,清乾隆后:道教逐渐开始走向衰弱,但娄近垣辑集成《黄箓科仪》,成为近现代科仪的典范。
道教的科仪种类繁多,常见的有早晚坛功课、祝将科仪、祭孤科仪、祝寿科仪、庆贺科仪、接驾科仪等。
常见科仪内容如下:
早晚坛功课:道教住观道士每日早晚例行的科仪,约起于南北朝以后。早上诵香赞、开经偈、净心咒、净口咒、净身咒以及《清静经》《玉皇心印妙经》等;晚上诵步虚、开经偈、玄蕴咒、《太上洞玄灵宝救苦拔罪妙经》《元始天尊说生天得道真经》等。唱赞礼拜,讽诵仙经,一是修真养性,二是祈祷吉祥,三是坚定道心,四是超度亡灵,五是体现宫观道风管理。
祝将科仪:常用于道教早坛功课出坛中的一种科仪。祝为恭请之意,将即神真;祝将是恭迎神真登临坛场。
祭孤科仪:常用于道教晚坛功课出坛中的一种科仪。祭为祭祀、超度之意;孤为孤魂;祭孤即祭祀孤魂,为亡灵超度。
祝寿科仪:道教用于祖师圣诞之时的科仪。祝为庆贺之意,寿为寿辰,祝寿即庆贺祖师寿辰。
庆贺科仪:亦为道教用于祖师圣诞之日的科仪。庆为庆祝之意,庆贺即庆祝祖师诞辰。
接驾科仪:道教专用于玉皇巡天之晨的科仪。接为迎接之意;驾为圣驾,指玉皇大帝;接驾科仪指迎接玉皇大帝时所行的朝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