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斋醮 斋醮是道教特有的宗教祭祀仪式,也是道士所从事的主要宗教活动。斋醮的内容有清洁身心,设坛摆供、焚香、化符、存想、念咒、掐诀、叩齿、上章、诵经、赞颂、并配以音乐,灯烛和禹步等仪范程序。斋醮的目的是使人与神灵沟通,祈祷神仙保佑,赐福消灾解厄。 中国道教丰富的斋醮仪式,蕴含着道教文化的精粹,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能流传千载,演习至今,自有其存在的理由。斋醮,能表达炎黄子孙的生存需求和美好愿望,神圣醮坛那虔诚的诵经,默默地祷告,祈求上天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期望亡灵冤魂超升,万罪冰消,永脱沉沦。如果你到道教宫观去,就会看到道士穿着道服在殿神坛前诵经礼忏,虔诚的信徒们随着跪拜,祈愿吉祥平安,追思祖先,这就是道教活动的仪式。 斋醮具有悠久的历史,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先秦之神灵崇拜和巫祝之术,就是道教斋醮仪式之渊源。早在夏商周时期,国家就设立了巫史之官,“巫”以舞降神者也。先秦时代的巫,以通神、事神、降神、娱神之本领,为国家祭祀与军事、政治活动服务。至东汉道教创立之时,受隆盛之巫风的影响,巫术文化中的巫舞、占卜、符咒,先秦官巫、民巫的祀神仪式、祭祀法器均为道教斋醮所发展和运用。 什么是斋? 斋, 古人在祭祀前或举行典礼前清心洁身曰斋,以表示庄敬,斋的形式有沐浴、不饮酒、不吃荤、不近女色等。但这仅是外在的、形式上的斋戒,属“祭祀之斋”,庄子在“祭祀之斋”外,提出“心斋”之说,认为真正的斋,应经内心修炼,才能臻于妙道。庄子的“心斋”之说,遂为道教所沿用。《云笈七签·斋戒叙》引用了庄子的“心斋”之说:“诸经斋法,略有三种,一者设供斋,以积德解愆;二者节食斋,可以和神保寿,斯谓祭祀之斋,中士所行为;三者心斋,谓疏瀹(音越)其心,除嗜欲也;澡雪精神,去秽累也;掊击其智,绝思虑也。夫无思无虑则专道,无嗜无欲则乐道,无秽无累则合道,既心无二想,故曰一志焉,盖上士所行也”。可见“心斋”就是要清心寡欲,超凡脱俗。 什么是醮? 醮, 是古代一种祷神的祭祀,文献中有“修斋设醮”之语,斋是祭祀仪式前的洁诚行为,醮是祭祀仪式活动本身,这是二者的区别。在隋唐道教的祭祀仪式也称为斋。《唐六典》列举道教之斋有七种:金录大斋、黄录斋、明真斋、三元斋、八节斋、涂炭斋、自然斋。这些斋都是祭祀仪式,金录大斋就需举行四十九天法会。 晋代斋、醮就已有合二为一,成为道教祭祀仪式的特有名称,陆修静的“九斋十二法”,是祭祀仪式。 明洪武七年(1374年),朱元璋敕命礼部与道教拟定科仪格式,颁行天下遵行。道士宋宗真、赵允中等编成《大明玄教立成斋醮仪》,在道教斋醮科仪经书中,正式将斋醮并称。 斋醮科仪的修订 1、陆修静(406--477),是南朝改革、整顿天师道,使民间道教官方化的关健人物,最主要的贡献是斋醮科仪的制订。据《茅山志》记载,陆修静所著斋醮经书达百余卷。有《金录斋仪》、《玉录斋仪》、《九幽斋仪》、《涂炭斋仪》、《三元斋仪》等。陆修静时期,道教斋醮科仪已初具规模,斋醮科仪好基本完备,标志着道教已发展为成熟宗教。 2、张万福,是唐中宗、睿宗、玄宗时期活动于长安的著名道士。是唐前期整理编撰斋醮科仪的重要人物。 3、杜光庭(850--933年),对道教理论建设颇多贡献,修订斋醮科论,即是其一大成就。杜光庭修订的斋醮科仪近二百卷,成为唐代以后斋醮活动的范本,影响最为深远。主要有《金录斋》、《黄录斋》、《明真斋》、《神咒斋》、《拜表仪》等。 斋醮法事的盛行 道教斋醮与道教教团的创立相始终。东汉后期,张角在北方创立太平道,在教区内,建立了祠、茅室、坛,以举行斋戒祭祀活动。《太平经》卷四十三说入道之人,“当养置茅室中,使其斋戒”。太平道法师持九节杖为符祝,率道众跪拜首过,向天神祈祷,称谢。这都是道教早期较原始的斋醮活动。 唐代斋醮 唐高祖(李渊),尊道教教主老子(李耳)为李氏皇帝远祖,道教已成为国家宗教,道教斋醮也作为国家祭祀活动,受到唐代帝王的重视,道教斋醮也就登上了国家祭祀的大雅之堂。唐代帝王崇信斋醮祈福禳灾的功效,为求自身的福寿和国家的太平,对斋醮活动颇为重视。 宋代斋醮 宋代皇室斋醮活动的盛行,与道士张守真“降神”事件颇有关系。据载,宋太祖赵匡胤病,召张守真入宫,命内侍王继恩在建隆观设黄录醮,令张守真降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