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张天师原名不叫张道陵 五斗米道又的创立者是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张陵,相传为汉留侯张良之后,道门内称其为张道陵、张天师、祖天师、正一真人等。 二、三国中的张鲁也是道教首领 张陵之子张衡被称为嗣师,孙子张鲁被称为系师。张陵死后,其子张衡、孙张鲁相继嗣教。张鲁嗣教后,割据汉中,以五斗米道教化百姓,自封为“师君”,在汉中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并建立了从鬼卒、祭酒、治头大祭酒直至师君的教阶制和行政管理体制。 三、中国第一个女道士 中国第一个女道士是西晋时的魏华存,也是中国第一个道教女学者,后被上清派奉为开派祖师。 三、道教与“巫” 道教内容十分庞杂,其大致是在三种原始宗教意识的基础上衍化而来:一是鬼神崇拜,二是神仙之说和方术,三是黄老学说中的神秘主义成分。又杂取了儒家、墨家、阴阳家、五行家、医家、方技家、养生家等诸学派的修炼理论、伦理观念和宗教信仰成分等。其中原始宗教的鬼神崇拜是一整套的巫文化。也就是说巫是道教的源头之一。 四、正一派和全真派的格局 正一派的形成时间在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年),以该年元成宗封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为“正一数主,主领三山符箓”为标志。全真派是在金世宗大定年间由王重阳创立。道教划分成两大派的格局则是在明洪武十五年。当时朱元璋设立道录司总理全国道教,将道教分为正一、全真两种来加以管理,两派道士的度牒和职衔均不相同。 五、“活死人墓”真实存在 1159年,王重阳自称在甘河镇遇神人授之修炼真诀,然后在终南山筑穴洞,名“活死人墓”,穴居修道二年多,对外佯装疯狂,自号“王害风”。1167,自己突然焚烧其居,只身前往山东传教。也就是说王重阳在“活死人墓”住了将近8年。 六、南北朝时的一次灭道行为 北齐高洋在立国六年后,即天保六年,下令禁绝道教,强迫道士削发为僧。《资治通鉴》中说“敕道士皆剃发为沙门,有不从者,杀四人,乃奉命。于是齐境皆无道士。” 七、黄老政治 汉初的统治者在思想上推崇以“清静无为”为特征,以“无为而治”为原则的黄老思想,并把它作为统治术的指导思想黄老政治,结果是使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繁荣景象。 八、道士最早并不是道教的专有称呼 西汉末,黄老道的行术者称为“方士”。前后汉交替之时,“方士”开始被称为“道士”。之后道士之名被民间所熟知,被视为一种尊称。魏晋时期,道士、道人取代了方士,以称呼道教徒、佛教徒。南北朝时期起,道士之称专用于道教中人,道人之称则专用于佛教中人。再之后才以道士指称道教神职教徒。 九、王羲之父子都是道教徒 东晋王羲之被后世尊为“书圣”,东晋王氏家族是个大族,且多信五斗米道,他本人也奉事道教。王羲之曾与道士许迈修炼深山,炼制丹药,采药石不远万里,遍游诸郡。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更是个痴迷的道教徒,他任会稽内史时,孙恩起义军攻打会稽时,他却进入静室请祷,说是奉请了仙师高道派鬼兵相助,最后城败被杀。王羲之另一个儿子王献之生了重病,不请医生治疗,而是请道师作法,书写表章,上奏天神,忏悔自己的罪过,以求天神的宽恕。 十、道教皇帝 1、宋徽宗赵佶对神霄派的神话深信不疑,并自称“教主道君皇帝”。他对道士们说:“朕夙昔惊惧,尚虑我教所订未周,卿等可上表章册,朕为教主道君皇帝。”又说:“朕乃昊天上帝之子,为大霄帝君,睹中华被金狄之教,焚指炼臂,舍身以求正觉,朕甚悯焉。遂哀恳上帝,愿为人主,令天下归于正道。” 2、明世宗朱厚熜是崇道最甚的一个皇帝。他自号为:“灵霄上清统雷元阳妙一飞玄真君”,后又一再为自己加号为“九天弘教普济生灵掌阴阳功过大道思仁紫极仙翁一阳真人元虚圆应开化伏魔忠孝帝君”、“太上大罗天仙紫极长生圣智昭灵统元证应玉虚总掌五雷大真人玄都境万寿帝君”,将自己视为道教皇帝。他还为父母加封道号,上皇考道号为:“三天金阙无上玉堂都仙法主玄元道德哲慧圣尊开真仁化大帝。”皇妣号为:“三天金阙无上玉堂总仙法主玄元道德哲慧圣母天后掌仙妙化元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