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祝由术是医学的重要补充部分,可以很好的与方剂,艾灸,针灸等疗法相结合,医道合一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显著的疗效能增加患者对医者的信任,医者也能得到患者更高的配合度,这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由汉至唐,道家将长生的希望寄托于金丹,但是对金丹的理解却仅局限于外药服食上。 唐末五代后,钟吕金丹派兴起,标志道家长生修道术彻底转向内丹。 该派传承下的北宋张伯端祖师著《悟真篇》一书,首次明确指出,长生的关键在于通晓生命的根源—阴阳造化的基本原理,长生的“药物”必须循着老子“道生万物”的脉络,从生命的源头去寻求。 他将金丹概念限定为“内丹”,认为通过对金丹的修炼,最终返还于生命之源,从而可以达到“回阳换骨,白日升天”的长生成仙境界。 张伯端祖师首次从理论上清晰地将内丹从长生众术中梳理出来,并从逻辑上澄清了内丹学核心范畴及起点范畴。 一、道与万物 内丹学是在承袭老子道论的基础上,结合《周易》的象数原理、阴阳五行观念,形成的理论。 在老子哲学中,道与万物表现的逻辑联系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门丹家们在老子道论的基础上,从生命发生的角度探讨道的真实性,从而寻找“长生”。 内丹家认为,道为永恒者,与道合一,即是长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被诠释为一种生命起源的模式。 《道德玄经原旨》中说“道,无极也。易有太极,道生一也,一生二,太极生两仪也。”所以,内丹学认为,“一炁”与生命的逻辑联系等同于无极—太极—二仪—八卦。 既然与道合一即是长生,那要如何合一呢?必须要先抓住“道”在生命现象中可以被主体把握到的东西,即某种能使主体生命呈现生机的东西,内丹家将其称之为“炁”,一种不可见的阳能。而“炁”就是老子所说的“一”,《悟真篇》载,“道自虚无生一炁,便从一炁产阴阳,阴阳再合生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 而道由“一”生成万物并回归自身的逻辑过程,在内丹学中则是从生命现实意义上被详细解析为顺逆两种相反的模式,两种模式概括了内丹学的基本原理“顺则生人,逆则成丹”。 顺行模式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顺行模式是对生命起源的描述,即道从抽象的“一”,依次经过神、炁、精、形逐渐消逝为生命有形的、有限的存在过程。即虚化神,神化炁,炁化精,精化形。 逆行模式为:万物含三,三归二,二归一。逆行模式是对生命起源过程的逆推,即个体通过内丹的修炼,将生命中来自本源的“一炁”依次经过精、炁、神的逐步升华提炼,回归于本源之道,达成长生的过程,即炼精化炁,炼炁化神。 二、丹道名词 接下来就普及一下修仙小说中的那些名词了。 “一”或“一炁”又被称为“先天炁”、“真铅”、“大药”、“还丹”、“黄芽”、“金华”、“谷神”、“圣胎”、“刀圭”、“真阴阳”、“婴儿”等等,这“一炁”也就等于是“道”。“一炁”具有道创生天地万物以及,万物归根复命的全部神妙不可思议的功能。天地、阴阳、五行、万物乃至世间的一切都是由“一炁”变化而来,所以小说中的“证道”,证的就是金丹先天一炁。 《性命圭旨》中说“一者,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是也。以其流行谓之炁,以其凝聚谓之精,以其妙用谓之神。始因太极一判,分居阴阳二体之中。” “道者果何谓也,一言以定也,曰炁也。” 所谓“先天”是指先于生命现象,作为生命根源而存在的无形无象之物,为道。“一炁”,属阳,在人身则为元神、元气、元精三者;“后天”指现象、万物,尤指有形有象之物,属阴,在人身则为思虑神、呼吸气、交感精。 “后天”由“先天”变化而来,“先天”为“后天”的逻辑根据,修炼金丹就是在后天众阴之中,捉取“一炁”,然后运行周天,然后化尽后天阴质呈现“一炁”之通体纯阳光华,进而还原为本来先天之道。这就是小说中的“后天返先天”。 那什么是小说中的“元婴”呢?内丹学强调“先天一炁”,在乎“玄关一窍”。“窍”中蕴含了阴阳交感规律,阴阳交感规律是一切造化的根源和法则,“一阴一阳之谓道”。就像人身得自父母阴阳交感,金丹的生仙之道,也是借灵父圣母而成。 “灵父”、“圣母”指的是坎中真阳和离中真阴,为了调和阴阳,又有一个“真土”的概念,人的身心寂然不动时,就是阴阳发生交感之时,而调和阴阳的“真土”就是人在“虚无”或“无欲”中保持的“一意不散”,也就是“一炁”。 只要你找到这个“窍”,修炼下去,《悟真篇》中说:“三家相见结婴儿”这个婴儿,又叫先天一炁,也叫圣胎,就是金丹。其实就是又还原为最初的“一炁”,也就是前面说的“后天返先天”,“与道合一”。 道的一切内容以抽象形式潜藏于“一炁”,而“金丹”则是“一炁”所有潜藏内容的具体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