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道家文化 >>道家道场 >> 30分钟讲清楚,道家思想的起源与奠基
详细内容

30分钟讲清楚,道家思想的起源与奠基

20.png


第二十一章:道家思想的起源与奠基


上面所有的章节,都是关于佛学的,而之后的篇章是关于道学的,要介绍一下我们本土道家文化的精髓。有读者一定会问:“这书名是《观自在大千世界》,和道有关系吗?”佛本是道,道本是佛,文化角度不同而已。下雨天,黑云压城,大雨磅礴,可是当年跃出云层之后,你会发现太阳依然是那么灿烂和热烈。所以是你的高度和包容性不够,不是世界不精彩,不是世界在“针对你”。


道家作为中国本土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跨越两千余年,经历了哲学化、宗教化、世俗化等多个阶段。我们现在按时间顺序详细梳理其发展脉络:

一、先秦时期:道家思想的起源与奠基(公元前6世纪—前221年)

1. 老子与《道德经》的诞生

老子(约公元前6世纪):被尊为道家创始人,传为周王室守藏史,后西出函谷关著《道德经》五千言。

核心思想:

道法自然:道是宇宙本源,万物运行规律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无为而治:主张统治者减少干预,以“无为”实现“无不为”。

辩证思维:强调“反者道之动”,矛盾对立面相互转化(如“祸兮福之所倚”)。


2. 战国时期的多元发展

杨朱学派:主张“贵己全性保真”,重视个体生命价值,与墨家“兼爱”对立。

 列子(列御寇)与《列子》:提出“贵虚”思想,探讨生死、梦境与自由,寓言故事(如“愚公移山”)影响深远。

  庄子(约前369—前286年)与《庄子》:

继承老子思想并深化,提出“齐物论”(万物本质同一)、“逍遥游”(超越世俗束缚的精神自由)。文学成就极高,以寓言和诡谲文风著称。

3. 黄老学派:道法合流

融合道家“无为”与法家“刑名之术”,主张“因循为用”,代表作《黄帝四经》(1973年马王堆出土)。

稷下学宫(齐国)成为黄老思想传播中心,影响战国中后期政治。

二、汉魏六朝:从哲学到宗教的转型(公元前206年—公元589年)

1. 汉初黄老治国

汉文帝、景帝推行“无为而治”,轻徭薄赋,出现“文景之治”。

《淮南子》(刘安主持编纂):集黄老思想大成,提出“漠然无为而无不为”的治国理念。

2. 道教的形成与制度化

东汉末年:

《太平经》:早期道教经典,提出“天人感应均贫富”思想,为黄巾起义提供理论依据。

张道陵(34—156年):创立天师道(五斗米道),设二十四治,建立教团组织,开启道教制度化。


魏晋时期:

葛洪(283—343年):著《抱朴子》,系统阐述炼丹术与神仙理论,推动道教转向方术实践。

上清派与灵宝派:注重存思修炼与斋醮科仪,经典如《黄庭经》《度人经》。

3. 魏晋玄学:道家思想的哲学复兴

以《老子》《庄子》《周易》为“三玄”,探讨本体论与名教自然关系。

王弼(226—249年):注《老子》,提出“以无为本”的本体论。

郭象(252—312年):注《庄子》,主张“独化论”,认为万物自生自化。


 

三、隋唐至宋元:道教的鼎盛与内丹术兴起(581—1368年)

1. 唐代崇道政策

李唐皇室尊老子为祖先,封《道德经》为科举考试科目。

司马承祯(647—735年):提出“坐忘论”,强调心性修炼,影响宋明理学。

杜光庭(850—933年):整理道教斋醮仪式,编纂《道门科范大全集》。

2. 内丹术的成熟

钟吕金丹派(钟离权、吕洞宾):将外丹术转化为内丹修炼,强调“性命双修”。

张伯端(983—1082年):著《悟真篇》,奠定内丹理论体系,被视为南宗祖师。

3. 全真道的创立与南北宗分立

王重阳(1113—1170年):创立全真道,主张三教合一,提倡苦修禁欲。

丘处机(1148—1227年):西行觐见成吉思汗,获敕封掌管天下道教,全真道盛极一时。

四、明清至近代:道教的世俗化与转型(1368—1949年)

1. 明代官方道教管理

设道录司管理道教,正一道受皇室推崇,主持皇家祭祀。

张三丰:传说为太极拳创始人,提倡“内家拳”与道家养生结合。

2. 清代道教的民间化

全真道龙门派中兴(王常月整顿戒律),正一道与民间信仰深度融合,斋醮、符箓盛行于市井。


3. 近代冲击与变革

新文化运动中,道教被视为“迷信”遭受批判。

陈撄宁(1880—1969年):倡导“仙学”科学化,试图融合现代科学与丹道。

五、当代发展:文化遗产与全球传播(1949年至今)

1. 制度重建:1957年中国道教协会成立,恢复宫观管理。

2. 学术研究:道家思想被重新解读,如汤一介提出“新道家”概念。

3. 文化输出:《道德经》译本数量仅次于《圣经》,道教武术、养生术风靡全球。

4. 生态伦理:道家“天人合一”思想成为当代生态哲学的重要资源。

核心影响与总结

哲学层面:为中国思想提供宇宙论、辩证法与自由精神。

宗教层面:形成独特的神仙信仰、修炼体系与仪式文化。

文化层面:渗透于中医、武术、文学(如李白诗作)、艺术(山水画“意境”说)等领域。


 

道家的发展史,既是一部思想演变史,也是一部中华文明如何通过自我更新保持生命力的缩影。

道家学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多个思想学派和宗教教派。需要注意的是,道家哲学(以老子、庄子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与道教(东汉后形成的宗教组织)在历史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以下是道家学说从古至今的主要分支门派及其创始人或代表人物,按时间顺序梳理:

一、道家哲学流派(先秦至汉初)

1. 老庄学派

创始人:老子(李耳)、庄子(庄周)

核心:以《道德经》《庄子》为经典,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逍遥齐物”。

分支:

杨朱学派(战国):主张“贵己全性保真”,重视个体生命价值,无直接传世经典。

列子学派(战国):以《列子》为中心,强调“虚静顺应自然”。

2. 黄老学派(黄老道家)

创始人:托名黄帝与老子,实际形成于战国中后期。

核心:融合道家“无为”与法家“刑名之术”,主张“因循为用无为而治”,代表作《黄帝四经》《淮南子》。

影响:汉初成为官方治国思想(文景之治)。

二、早期道教教派(东汉至魏晋)

1. 太平道

创始人:张角(东汉末年)

经典:《太平经》

特点:主张“均贫富天人感应”,发动黄巾起义,后遭镇压消亡。

2. 天师道(五斗米道)

创始人:张道陵(张陵,东汉)

经典:《老子想尔注》

特点:中国首个制度化的道教组织,设二十四治,以符箓治病、收取五斗米为信。


3. 灵宝派

形成:东晋葛巢甫(葛洪族孙)

经典:《灵宝五符经》《度人经》

特点:重视斋醮科仪与普度众生,强调“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4. 上清派(茅山宗)

创始人:魏华存(西晋女道士)

经典:《黄庭经》《上清大洞真经》

特点:注重存思内修、服气炼神,以茅山为祖庭,唐代成为主流。

三、道教改革与内丹学派(南北朝至宋元)

1. 楼观道

形成:北朝陕西楼观台,托名尹喜(老子弟子)。

特点:融合佛道思想,主张“老子化胡”,唐代受皇室推崇。

2. 重玄学派

代表人物:成玄英、李荣(唐初)

核心:以“非有非无”解《道德经》,吸收佛教中观思想,发展本体论哲学。

3. 钟吕金丹派(内丹北宗先驱)

创始人:钟离权、吕洞宾(唐末五代)

经典:《钟吕传道集》

特点:奠定内丹理论,提倡“性命双修”,后世尊为“八仙”之祖。

4. 全真道(北宗)

创始人:王重阳(金代)

经典:《重阳全真集》

分支:

龙门派:丘处机创立,主张苦修禁欲,元代因丘处机西行而兴盛。

遇仙派:马钰(丹阳子)所传,强调清静修行。

特点:三教合一(道、儒、佛),注重内丹修炼与戒律。

5. 南宗(金丹派南宗)

创始人:张伯端(北宋)

经典:《悟真篇》

特点:主张“先命后性”,与全真道并称内丹两大流派,元代后并入全真道。


 

6. 净明道

创始人:许逊(东晋)、刘玉(元代复兴)

经典:《净明忠孝全书》

特点:融合儒家忠孝伦理与道教修炼,强调“忠孝立德,净明成仙”。

7. 真大道教(大道教)

创始人:刘德仁(金代)

特点:提倡苦行济世,禁符箓斋醮,元代后衰落。

四、明清以来的道教派别

1. 正一道(天师道延续)

代表人物:张与材(元代第38代天师)

特点:以龙虎山为祖庭,主修符箓斋醮,可娶妻生子,明清受皇室敕封。

2. 伍柳派

创始人:伍守阳、柳华阳(明末清初)

经典:《天仙正理》《慧命经》

特点:融合禅宗与内丹,主张“炼精化气,炼气化神”。

3. 龙门派

中兴者:王常月(清初)

特点:全真道分支,强调戒律清规,推动道教民间化。

4. 民间道派

先天道:清代秘密教门,融合儒释道。

一贯道:近代新兴宗教,杂糅三教思想。

五、近现代新兴道家相关流派

1. 仙学派

倡导者:陈撄宁(20世纪初)

特点:主张以科学方法研究丹道,剥离宗教迷信色彩。


道家学派的核心分野

1. 哲学流派:老庄学派、黄老学派、玄学、重玄学派。 

2. 符箓派(正一道系):天师道、灵宝派、上清派,主修符咒斋醮。 

3. 丹鼎派:全真道、南宗、钟吕派,主修内丹或外丹。 

4. 民间教派:净明道、一贯道等,融合世俗伦理与信仰。

各派虽理念有别,但均以“道”为终极追求,体现了道家思想从哲学思辨到宗教实践、从精英文化到民间信仰的多元发展路径。

摘自独立学者,作家灵遁者书籍《观自在大千世界》


站内微信:预测咨询-道家五术,六爻-事业官运-姻缘,童子命-补财库-拜斗,化太岁-化童子-符咒,祭祀-亡者-无缘子女

微信图片_20250319153232.jpg

微信图片_20230523202222.jpg

0003.jpg


客服中心
联系方式
400-065-0201
- 助理老师
新浪微博
扫一扫,与我联系
本站已支持IPv6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