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全国

    新闻动态

    详细内容

    魏晋如何风流(系列)

    20.png

    之四十一——邓攸 

    【风流状】恋爱场上,怎样地以退为进,书圣王羲之有过一幕潇洒的示范。太尉郗鉴膝下有个貌美如花的千金,欲与琅琊王氏联姻,他亲笔修书一封,郑重派一门生送到王府。王导接信,阅罢,很重视,对来人道:“你到我家东厢房去,几个小子正好全在那儿,你随便挑!”门生来到东厢房,几位王家子弟听说是太尉择婿的,难免人人脸上都有些严肃拘谨,“唯独有一个公子,”门生回来汇报给太尉说,“袒胸露腹大不咧咧仰躺在东床上,没事儿人似的,傲气十足。”郗鉴不等门生话落,当即拍板:“就这个,就这个袒腹而卧的小子!”随后就把女儿嫁给了王羲之。

    这种诱敌深入以抱得美人归的手段,书圣之前,其实早有人用过。

    邓攸,山西人,谦和随性,颇善交友,人不分贵贱,皆能成座上宾。镇军将军贾混有个灵慧的小女,邓攸见过一面便惦记上了。这一日只身前来,入座,贾大人政事不提,拿出一摞案卷,让邓攸旁听观摩其办案,并发话告邓攸,各案如何决断,今天都听你的。不料邓攸却表示不看也不听,生硬撂下一句话来:“圣人有言,诉讼打官司这事,谁都想赢——意谓没啥听头看头,我要是坐在您的位置上,会让人们不再告状纷争——意谓高明的施政,是让老百姓不生罅隙相安无事。”贾混吃惊地望着眼前这小子,心中暗自称奇,当下便许诺,愿将小女嫁给其为妻,口气与态度,跟当年吕公主动将待字闺中的娥姁,硬要许配给泼皮无赖式的刘季,一样一样的。

    邓攸的不同凡响,这只是一道小菜。

    任河东太守期间,邓攸一家人被汉赵的石勒俘获,趁机脱逃。先是乘车,半道车坏了,改骑牛马,不巧牛马又被贼人偷走了,他只好用扁担挑着儿子和侄子邓绥,携妻南奔。途中,见汉赵敌兵穷追不舍,邓攸想如此恐谁都难活命,思之再三他对妻子贾氏说:“我弟弟年轻轻即死于非命,身后只留下绥儿这一棵独苗,眼下情势危急,看来只好抛下咱儿子,带上绥儿一人了!咱们日后尚有挽救的余地,若能顺利南归,咱俩还可再孕生子。”贾氏眼含泪水点头答应。夫妻俩咬牙狠心丢下亲儿子,带着侄子继续上路。谁知那儿子,早上扔下,傍晚他又追上了父母。这可如何是好?改天邓攸将儿子用麻绳捆绑在一棵大树上,扬长而去。

    南逃成功,邓攸日后在东晋做了吴郡太守,官运不错,一度干上吏部尚书。遗憾的是,原本计划的与妻怀孕生子的事,因贾氏的身体不给力,泡了汤。妻不忍邓攸断了香火,主动张罗给他纳了个妾。邓攸很是宠爱,全力以赴投入造人行动中。这一日心血来潮,问起小妾的父母身世,该女子竟是他的外甥女!邓攸一时羞得无地自容,自此也便彻底断了生儿子的念想。有那多事的文人,有感于邓攸的大义,愤然于上苍的不公,将一切怪罪到老天爷头上,张口骂了起来,说:“老天你真是糊涂虫啊,怎么能让邓攸没生出个儿子呢!”

    像王羲之给我们留下“东床快婿”的佳话一样,邓攸也给后世创造了个“伯道无儿”的典故。

    【晃漫议】专门说说“伯道无儿”这事儿。

    房玄龄等在写罢邓攸的生平事迹后,就很有异议。说你心怀大义而断慈父之恩,逃亡途中,子侄无法兼顾,必得舍一存一,丢下亲骨肉留生机给侄子,可以理解,但何至于要用绳子把儿子捆到树上,连一个让他自我逃生的希望也不给?!这恐怕太狠心了吧?!上天让你最终绝后,活该!

    南宋学者王懋更有愤然之词:亲手将自己的儿子绑缚于道旁树上,眼看着其绝望哀嚎而死,这简直是丧尽天良,如何能称作仗义君子?!

    民国文史家余嘉锡附和此一说,弃己子,全弟子,常人难以做到,值得竖大拇指,但将亲儿捆在树上,太不近人情了吧!余公顺便提出了一个疑问,讨了个姬妾到身边,与之缠绵欢爱数年,竟不及时询问其父母姓名身世,如此荒唐漏洞,世人如何能信?!

    鲁迅先生是个直人,索性一语道破其中的猫腻,将罪责归之于史家:“邓伯道弃子救侄,想来也不过‘弃’而已矣,昏妄人也必须说他将儿子捆在树上,使他追不上来才肯歇手。正如将‘肉麻当作有趣’一般,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鲁迅认为,这杜撰得也太离谱了,这样的父亲在孩子的心中早就该死去!

    我们这里举双手赞成鲁迅的看法。出于大义,为了兄弟、为了侄子,狠狠心丢下自己的儿子是可能的,但当儿子追赶上来的时候,仍决绝地把他捆绑到树上,以期彻底抛下这个累赘——说累赘也是不成立的,既然孩子能自行徒步追上,还能说他是累赘吗?其自我前行的能力不是显而易见吗?史家的用意,原本是要给邓攸增添道德的光彩,实际的效果,反给其身上涂上了一笔遭人质疑与唾骂的污点。由此看来,对英雄与模范的歌颂和赞美,分寸是一定要把握好的,过度地修饰,终将弄巧成拙、贻笑大方。

    还是做戏的人会替历史圆谎。京剧《桑园寄子》根据邓攸这个故事,演绎成其携子邓元与弟媳金氏、侄子邓方,逃亡途中两难顾及,毅然决定舍亲儿留侄子——这里由弟媳金氏承担了一部分道德责任去,邓攸将儿子邓元捆在一颗桑树上,留血书一封,转身离去,患难过后,邓元、邓攸父子在潼关得以重逢,大团圆结局。

    【案稽处】《晋书.卷九十.列传第六十.良吏》:邓攸,字伯道,平阳襄陵人。

    性谦和,善与人交,宾无贵贱,待之若一。

    尝诣镇军贾混,混以人讼事示攸,使决之。攸不视,曰:“孔子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混奇之,以女妻焉。

    永嘉末,没于石勒。......石勒过泗水,攸乃斫坏车,以牛马负妻子而逃。又遇贼,掠其牛马,步走,担其儿及弟子绥。度不能两全,乃谓其妻曰:“吾弟早亡,唯有一息,理不可绝,止应自弃我儿耳。幸而得存,我后当有子。”妻泣而从之,乃弃子。其子朝弃而暮及。明日,攸系之于树而去。

    攸弃子之后,妻子不复孕。过江,纳妾,甚宠之,讯其家属,说是北人遭乱,忆父母姓名,乃攸之甥。攸素有德行,闻之感恨,遂不复畜妾,卒以无嗣。时人义而哀之,为之语曰:“天道无知,使邓伯道无儿。”弟子绥服攸丧三年。


    微信图片_20230523202222.jpg

    0003.jpg


    客服中心
    联系方式
    400-065-0201
    - 助理老师
    新浪微博
    扫一扫,与我联系
    本站已支持IPv6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