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之三十七——王羲之 【风流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所以人又称其“王右军”。当时有另一位姓王的叫王述,属太原王氏那一脉,与羲之是前后任的关系,二人本名气相当。 两人的梁子,结于交接期间。 王述正做着会稽内史,老娘病逝,暂时离职,职位由王羲之替代。一个前任,一个后任,按常理,关系远近深浅暂不论,借鉴请益讨教,面子上的功夫,总是情理中事。尤其作为后来者,羲之自当主动些。他偏不,且表现得莫名瞧不上同龄的本家前任。王述母亲丧礼,羲之应付差事地去了一回,不再过问。王述原以为继任者不会慢待轻看自己的,故一边丁忧守丧,一边期盼着王羲之会来府上探望。时不时的,每当听到有来客将访的消息,都以为是王羲之,急忙命下人打扫庭院,隆重以待。两年时间转眼即过,新任的会稽内史大人却从未登门。直到王述接到新的调令,升任扬州刺史。这职位不仅远大于会稽内史,且直接管辖着会稽。 要赴任了,王述逮着了报复的机会,他遍访了昔日同僚以及故旧友人,单单晾了王羲之一个。两人的心病由此种下,隔阂就此产生。王羲之的反击也是令人瞠目。想想来日将在此冤家手下,难免给小鞋穿,耻于做王述的下属,索性安排信使到朝廷,请求把会稽划出其管辖范围。国家的行政区划,怎比儿戏?结果自然是闹了个不大不小的笑话,招来一片讥笑声。事后他也觉得事情办得有些荒唐,居家常自叹气。恼火的时候,对着眼前的几个儿子发脾气:“你们的老爸能力一点不比那王述差,如今他得到高升,压我一头,原因就是我没有生出一个像王坦之那样的儿子!”王坦之何人?王述优秀的儿子,为我们贡献“江东独步”成语那个翩翩少年。 梁子结下,互不相让,斯文从此不见,从此互掐互斗互相恶心。 作为上级,王述来会稽视察,要求政令账本一样不落,统统呈送上来,本大人要仔细查看。王羲之带着一帮属下疲于奔命、应接不暇。三天功夫,他受不了了,太丢面子。火气上来,一纸辞职信递了上去,老子不伺候了! 讶异的还在后头。这边辞了官职,那边他来到父母坟前,庄严郑重发了一段毒誓:爹啊娘啊,儿子自幼不得上天眷顾,失却父爱又连遭不幸,入了仕途左右为难,生怕祖宗蒙羞,常觉死到临头,如坠深谷,迷惘不已。今天我终于想明白了,什么高官显爵、荣华富贵,都是折腾人的没用的东西。本人决定,择日在家中摆宴设席,跪地口头,郑重向各位列祖列宗明誓,从今之后永不为官!哪怕再有一丝功利念想,让我这舌头烂掉!青天白日作证,此誓永不改变! 王述可能不知,他无意间得罪的不仅是个书法家,更是惹恼了一头狮子。 上边见羲之这誓言发得吓人,无人再去触那虎须。 羲之膝下七个儿子,子侄以及孙辈,取名皆不避“之”字,玄之、凝之、涣之、肃之、徽之、操之、献之、桢之、静之......,有人特意做过统计,总共不下七十二个“之”。因了他那一个毒誓,儿孙们大多不敢求官问政,甚至他死后朝廷赠金紫光禄大夫,都没人敢去领受,而是争相效仿,纷纷看谁更任达不羁。这里头狂放几可与父亲羲之比肩的,数老五与老六,王徽之和王献之。 王徽之有一天发现有个人家庭院,翠竹茵茵,煞是喜人。他便径直破门而入,坐于竹下,吟啸自乐。主人很大方客气,忙洒扫庭院,准备酒饭,请其上座享用。徽之却视若无睹,傲然不理,自顾赏罢竹子,抬脚就要离去。主人难以接受他的轻慢,愤然关闭大门,强留不准走。牛人也怕豪横,主人的这一手,反倒让他尊重,乖乖坐下吃喝,宾主尽兴而散。 王献之由会稽路过苏州,听说平北将军顾辟疆在此处建有一座名园。其实他压根不认识顾辟疆,示意轿夫抬着他就进了人家园子。不巧的是,顾将军这天正在园中设宴与亲朋好友聚会,献之却如入无人之境,自行游览。期间对着花木池榭,指指点点。将军见状,顿时恼了,上前怒斥道:“怠慢主人是不礼貌的行为,因自己高贵而小瞧别人,有失道义,凭这两条,你就是个粗鄙北方佬!滚开!”被人家撵出来的王献之,脸上毫不见羞臊之色,坐上轿子,什么事儿都没发生似的,坦然离去。 徽之租住人家一处空院,非要房东在院中栽上竹子,人家不解但还是照办了,末了问他为何,他吹着口哨,手指竹子,蛮享受地说道:“人啊,怎么能一日无此君的陪伴呢?!” 发生在徽之身上的“雪夜访戴”,这一出远远胜过了父亲羲之的任性,千古佳话中的佳话,令人叫绝!——妇孺皆知,就不赘述了吧。 【晃漫议】中国人有一个偏好,自古热衷于在同类生活的土地上,竖立起耸入云霄的山峰,每当面对某方面的一个杰出人物,溢美之词穷尽的时候,便称之为“圣”。圣者,最也。圣是个登峰造极的符号,是个特殊成就的指代,一旦为圣,这个人即被光环所绕,灵光罩身,通体辉煌,完美无瑕了。文化思想界最多,譬如孔、墨、老、庄,另外画有画圣,诗有诗圣,乐有乐圣,医有医圣,茶有茶圣,唐人甚至有称李白为“醉圣”。直到现代,围棋下得一时打败天下无敌手的聂卫平,我们仍奉之一顶同样桂冠——“棋圣”。 王羲之是“书圣”。一幅《兰亭集序》,让他荣耀至今。上至帝王,下到草根,人云亦云也罢,附庸风雅也罢,总之是趋之若鹜、叫好不迭。那短短三百二十四个字,笔墨里似有无穷的灵性与魅力,有嚼不透的滋味。书者本人自然也就令千古敬仰,不吝赞叹。——实则如今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国之至宝《兰亭集序》,可是唐人摹本。 我们当然无意轻视《兰亭集序》的历史文化价值,更没有资格小瞧羲之的非凡书法功力。但,人无完人。一方面的成就,不代表其人格诸多方面都优于他人,更不代表其个性上白璧无瑕,那还是个“人”吗?!苏东坡身上,近些年被人们贴上了许多标签,俨然成了“道德楷模”、“人生导师”、“爱国榜样”,亦属此例。 仔细地聆听一下王羲之在父母坟前的那一段毒誓,其促狭与锱铢必较的个性,显而易见。固然无心仕宦,期望旷达人生,但因一个同僚的相互龌龊,况自身失礼在先,即耿耿于怀地记恨于对方,将那无端而生的一腔怨气,撒在对方头上,进而怪罪于整个社会,实在无法让人恭维。 一般的观点,文人儒雅而文弱,谦和而少怒,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见过了羲之的坟前发誓,不由想起鲁迅的匕首与投枪,书生们发起狠来,总是如此吓人。他们饱读诗书,语言上的暴力,一旦发作,觉不亚于盗寇的利刃与屠刀。 人性如光影相随,有明亮也有阴暗,每个转念都是选择,也都真实。 【案稽处】《晋书.卷八十.列传第五十》: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及述为扬州刺史,......,羲之深耻之,遂称病去郡,于父母墓前自誓曰:“维永和十一年三月癸卯朔,九日辛亥,小子羲之敢告二老之灵。羲之不天,夙遭闵凶,不蒙过庭之训。母兄鞠育,得渐庶几,遂因人乏,蒙国宠荣。进无忠孝之节,退违推贤之义,每仰咏老氏、周任之戒,常恐死亡无日,忧及宗祀,岂在微身而已!是用寤寐永叹,若坠深谷。止足之分,定于今日。谨以今月吉辰肆筵设席,稽颡归诚,告誓先灵。自今之后,敢渝此心,贪冒苟进,是有无尊之心而不子也。子而不子,天地所不覆载,名教所不得容。信誓之诚,有日皦日!” (王徽之)时吴中一士大夫家极有好竹,欲观之,便出坐肩舆造竹下,讽啸良久。主人洒扫请坐,徽之不顾。将出,主人乃闭门,徽之以此赏之,尽兴而去。 尝寄居空宅中,便令种竹。或问其故,徽之但啸咏,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邪!” 尝居山阴,夜雪初霁,月色清明,四望皓然,独酌酒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逵。逵时在剡,便夜乘小船诣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徽之曰:“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安道(戴逵字安道)邪!” (王献之)尝经吴郡,闻顾辟疆有名园,先不相识,乘肩舆径入。时辟疆方集宾友,而献之游历既毕,傍若无人。辟疆勃然数之曰:“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士,非道也。失是二者,不足齿之伧耳!”便驱出门。献之傲如也,不以屑意。 上一篇魏晋如何风流(系列)下一篇魏晋如何风流(系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