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之二十三——王弼 【风流状】这边又是一位灵秀早熟的小子,十几岁上,即思维敏捷,能言善辩。不到二十岁,凭借其满腹经纶和超常思辨能力,口若悬河,滔滔不绝,高论折服世人,掀起宇内一阵“玄”风。生命仅仅二十三载,既精通万经之王的《道德经》,又诠释神奇奥妙的《周易》,作《老子注》、《周易注》、《老子指略》、《周易略例》、《论语释疑》等等,鞭辟入里,深入浅出,俯仰天地,解答宇宙,纵论人生。 同为一代玄学大师的何晏见到他,不由得惊叹“后生可畏”,发自肺腑称其可与道家鼻祖老聃比肩。 权臣曹爽把持魏室之际,欲笼络人才以装点门面,授王弼以台郎。这一日延请王弼到大将军府,虚心与之探讨治国理政之方略,王弼却顾左右而言它,旁若无人自顾他的高谈阔论,坐而论道,令曹爽十分不爽。 时淮南人刘陶号称国中著名辩手,面对王弼,却回回败下阵来,最终不得不拱手甘拜下风。 翩翩少年何肯单做一学界名流,文体美也不拉胯,全面发展,会玩音乐,擅长投壶运动。 身为一个通才,傲骨必然,时常将那权贵与同辈不放在眼里。自恃学识渊博、嘴巴伶俐,卓尔不群,沉醉于以嘲笑官僚士子为乐,即使因此而惹人生厌,也无所顾忌! 二十出头病魔夺去性命,挥手告别人间,留华章高论与风流倜傥形象在人间,这就是王弼。 【晃漫议】文章学术的世家,与那官僚华族的门阀,历史地看,是有得一拼的,且因其思想、艺术的恒久魅力及独立递进属性,常常甚至是必然要胜过衣冠巨室,而久久为后人铭记和盛赞。王弼之王家,即可归之于这一类。还记得我们谈论“建安七子”时,提到过的王粲吗?眼前这位青年学术领袖王弼,正是他的亲侄孙——后过继做嗣孙,一脉相承。 有些疑惑,人类的大脑是不断地在进化,还是于光怪陆离与五光十色的物质极大丰富中渐行退化?抑或脑细胞不断丰富而创造力出现惰性化的衰减?为何两千年前的少年们,智慧、学识和哲学造诣,总在打破今日今时我们的想象,令人咋舌?!问一个具体的问题吧,二十郎当时你能做到什么?可能还在啃老吧?优秀者至多也只是正在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习练本领吧?不说别的,仅仅以钻研经史典籍为例,这个年纪,你可能不过功利性地才刚拿到了硕或博的证书。殊难想象,王弼,上天给予他在这个人世生存的时长,何其短暂,然而在这有限的春秋时光里,结出的学术成果,又何其丰硕!窃以为王弼一定是天纵之才,天赋异禀,否则,在那样一个教育普及手段极其落后与贫乏低下的时代,如今天我辈之绝大多数庸碌之人,读完弄懂《老子》《周易》尚难,何谈去变通释解乃至延展论说?! 因此王弼的傲慢是有资本的,招致其他学人士子的羡慕嫉妒恨,也是情有可原的。至于生命的脆弱短暂,春华早谢,或者正应了那句“天妒英才”,又或者“峣峣者易折”吧。 【案稽处】《王弼传》:未弱冠,有高论。幼而察慧,通辨能言。 《王弼传》:于时何晏为吏部尚书,甚奇弼,叹之曰:“仲尼称后生可畏,若斯人者,可与言天人之际乎!” 《王弼传》:初除,觐爽,请间,爽为屏左右,而弼与论道,移时无所他及,爽以此嗤之。 《王弼传》:淮南人刘陶善论纵横,为当进所推,每与弼语,常屈弼。弼天才卓出,当其所得,莫能夺也。 《王弼传》:乐游宴,解音律,善投壶。 《王弼传》:颇以所长笑人,故时为士君子所疾。 《世说新语.文学第四》:何晏为吏部尚书,有位望,时谈客盈座,王弼未弱冠,往见之。晏闻弼名,因条向者胜理,语弼曰:“此理,仆以为理致,可得变难不?”弼便作难,一坐人便以为屈。于是弼自为客主数番,皆一坐所不及。 下一篇御人有术,老曹夸部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