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这一篇是我写关于“中华文化”文章的第三篇(前两篇关于道教与佛教)。在文章中,我梳理了儒家思想在历史中的发展历程,想要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为什么历史会选择儒家思想?第二、南宋之后,儒家思想为什么会走向封建礼教的道路?中国的封建社会为什么会走向僵化?温馨提醒:篇幅比较长,读起来有点吃力哦!希望能够点赞,关注,创作不易,喜欢的话请多多支持!有不同看法也可以在评论区和私信友好交流。 一 前言 要知道,在“哲学”这个西方词汇进入中国之前,中国人的意识里是没有所谓“哲学”概念的。 我们的知识分子了解到这个西方概念的时候,正值清朝末年,国力衰微,民族自信心处于历史的低谷。因此,在“哲学”进入到我们的意识之后,就有人陷入了中国没有哲学的自卑中去。 在这种自卑中,他们不可避免地拿着这个西方的概念来对标中国的思想,誓要在中国发现一种称得上哲学的东西。 然而,众学者寻遍上下五千年历史,觉得道家思想玄之又玄,释家思想空洞无物,而儒家思想总关注人的一言一行,与研究“存在”这一命题的“哲学”亦有距离。 于是,对标来,对标去,到底还是没发现他们想找这个“新物种”。 这时候,他们又不甘心中国没哲学的说法,最后,不得不转头拎出儒家思想,硬是发明一种说法,竭力证明:儒家思想是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国是有哲学的。 即使这样,这个说法也不见得能说服所有人的,到如今,儒家思想到底算不算哲学,仍有诸多争议和疑问。 要说“哲学”(Philosophy),这个词在古希腊的语境中,是“Philo”和“Sophia”两个词合在一起,即:“爱”和“智慧”,是一切知识的统称。 在近代西方的语境中,专指形而上学的思想体系,是一门研究“有无”的学问,且有着一个明确的研究目标:存在。 在现代的语境中,与上述语境中的意思又不一样,几乎是一切思想的统称。不管是什么思想,讨论事物的存在也好,讨论事物的对错也好,讨论人的行为也好,只要能自圆其说,都可以说是哲学。 儒家思想并不是形而上学的,也不研究事物的“存在”,而是深入国家,深入民族和深入人民内心的思想,研究的是人,研究的是事物的“对错”。 儒家思想塑造了我们的思想,我们的道德,我们的行为,甚至深入到我们日常的每一个瞬间。如果硬要用一个现代的词汇概括,儒家思想更像是社会伦理学。 而什么是存在,什么是时间,什么是空间,这个世界的界限在哪里这些与“人”本身没有关系的东西,是一概不研究的。 因此,我们何必削足适履,强行给儒家思想穿上哲学的鞋子呢? 我们都知道孔子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所在,儒家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所在。 但如果说儒家思想是哲学,那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说自己是哲学家。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受到儒家文化熏陶,我们的行为都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我们每一个人几乎都清楚地知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不能做什么。这就是儒家思想对我们最直接的影响。 如今国家强盛起来,民族自卑早已随着上一个时代的远去而消逝,中国有没有哲学,儒家思想到底是不是哲学,这些争议已经不重要。 在重拾文化自信的今天,我们大可不必纠缠于这些口舌之争,是或不是,它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不消不灭。 今天,我要聊的是另一个问题。儒家思想,是如何从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中胜出,又是如何在儒释道的斗争中夺魁,最终,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与符号。 二 礼乐制度 历史不是单一片面的,历史也不是凭空产生的,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的根源和传承走向。 我们只有理解了当中的背景、原因和传承关系,才能认识到一个事物为什么产生,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这样发展而不是那样发展,又为什么兴盛或者衰亡。 同样,只有了解了礼乐制度的本质,才能理解孔子为什么说“礼崩乐坏”,为什么古人崇尚礼乐文化,为什么孔子提出“克己复礼”。 因此,在聊到儒家思想之前,我们必须先聊一聊礼乐制度,只有了解了礼乐制度,才能真正认识儒家思想的真正内涵。 我们的第一个问题是,周朝为什么要制定礼乐制度? 周朝制定礼乐制度,简单来说,是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周朝以武力推翻商朝后,为了统治广大的商民,为了取得统治合法性,提出了“以德配天”的论述,意思是商纣无德,周王有德,上天将天命传给了周朝。这是最初的目的和根本原因。 第二,周朝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和宗法制,亟需一套能够驱动分封制和宗法制良好运转的行为规范和思想价值观。 第三,吸取商朝灭亡的教训,从鬼神崇拜和武力征服转向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伦理的建设。 第二个问题是,礼乐制度的内容是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要先了解古人的生活。要知道,那时候并没有丰富多彩的活动,不管是贵族还是平民,他们的生活都极其简单,他们的时间大概可以分为两部分,劳动生产和短暂的闲暇。因此,如何规整人们的这两部分时间,便是礼乐制度的最主要目的。 它的核心便是“礼”和“乐”。 所谓“礼”,旨在规范周人的劳动生产和日常交往活动中的行为。 所谓“乐”,旨在规范周人的娱乐活动,并以“乐”来陶冶民众的情操,对民众进行教化,维持社会的安定。 虽说礼乐制度是在武王伐纣,建立周王朝之后制定的一套统治制度,但实际上,“礼”早在上周之前就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此前的人大致就是按照这样一种生活习惯生活着,人们彼此的交流自觉或者不自觉地遵循这样的行为规范。 周公所做的只不过是择优去弊,把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整理成一套制度而已。 而“乐”,体现出来的是人的精神需要。也就是说,从这时候开始,中国人真正开始有了精神层面的追求,真正使得中国人摆脱原始野蛮的习性。在我看来,这是成为文明的关键。 总的来说,礼乐制度是一套超前的制度,既是约束人们行为的道德规范,也是国家维持统治的法律规范。 从现在看来,世界上很多地区和国家的制度都比不上这套制度,包括一些整天鼓吹文明先进的所谓发达国家,实则是披着文明外衣但有着强盗内心的民族,有的民族甚至流浪了两千年也不知道文明为何物。(有点偏题了) 这一套制度,之所以超前,有很多个方面。 首先,将统治合法性与“德”挂钩,一改商朝野蛮的杀戮行为和疯狂的鬼神崇拜,从“神治”转向“人治”,引导华夏文明走向务实的世俗主义作风。 其次,第一次把人当作“人”看待。“礼乐制度”从上而下规定了几乎所有人的行为,同时赋予了每一个人明确的社会地位,让人真正认识到他在与这个世界的关系,开创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也开创了以道德治国的先河。这是华夏社会的第一次思想启蒙。 另外,礼乐制度划分了文明与野蛮,华夏与蛮夷的界限,形成了文化的虹吸效应,使得华夏民族开始成了这块古老土地上的文明典范。从此以后,华夏文明依靠这套先进的统治体系,融合和同化了无数周边的落后部落,造就了中华文明的地理版图和文化版图。 同时,礼乐文化造就了华夏文明的天下主义观,使得华夏文明产生了一种无可比拟的向心力,这种力量使得中国历史不管经历怎样的分裂,最终都会走向统一。不管外来势力如何入侵这片土地,最终都要臣服于以“礼乐”为核心的中华文化脚下。 最后,礼乐制度也为后世朝代如何统治臣民提供了一个优秀的蓝本,成了后世朝代仰慕的典范和追求的目标。 一句话,虽然从今天看来,其目的是为了维持统治,但是这套礼乐制度,在开民智,教化民众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奠定了华夏民族以“人”为主体的政治观念,深刻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思想特质。 儒家思想是对“礼乐”的一次回归,而这一次回归,延绵了两千余年,至今余波未绝。 三 礼崩乐坏 为什么说儒家思想是对礼乐制度的回归呢? 礼乐制度对于文明刚刚开化,且物质匮乏的社会是一种优秀的制度。它促使人崇尚美德,心怀美好。可人性的贪欲和内心的恶不会因为道德上的约束而消失。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物质文化的提升,人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一方面,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原有的礼乐制度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人的内心欲望随着社会发展膨胀,人的行为也越来越难以约束,终究会突破道德的藩篱,走向一个不受控制的境地。 而礼乐制度,坏就坏在,它是强道德约束,弱法律约束。一旦有人突破道德底线而没有受到制裁,那么,就会有越来越多的模仿者。 于是,自从平王东迁之后,周王室的影响力逐渐衰落,诸侯们开始不受周朝的权力约束,到了春秋时期,更是诸侯争霸,人的行为更是到了滥觞的地步。 子僭越父,大夫僭越诸侯,诸侯僭越天子的现象层出不穷。而所谓的春秋争霸,其实就是诸侯贵族之间为了争夺权力而发动战争,根本不管臣民的死活。 稍微了解春秋历史的人都会知道,那时候各种伦理道德的崩塌,什么乱伦,母亲跟儿子,儿媳跟公公,什么兄嫂,什么弟媳,什么兄弟相残,什么子杀父,父杀子等等行为,简直遍地都是。 我们随便拎一个春秋时期的诸侯人物出来,哪个不杀过几个亲人,哪个不跟自己的亲人乱搞过。后世的所谓荡妇淫妇,所谓权力内斗,跟那时候的相比,简直小菜一碟。 这,就是孔子口中的“礼崩乐坏”。 四 儒家思想的诞生 儒家思想的诞生,便是源于孔子对如何恢复秩序的思考,同时也源于对“礼乐”的怀念。他想要通过道德的教化来净化人心,让人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在道德上回归到那个清朗的人间,美好的时代。 孔子没有将思考简单地停留在礼乐制度上,在礼乐制度重“礼”的基础上,提出了“仁”、“德”、“孝悌”、“中庸”等具有开创性的思想内容。 “仁”讲的是仁爱,强调个人思想上的追求。 “礼”继承了礼乐制度的思想,强调人的行为上的约束。 “德”是专门针对统治者和统治阶级思想和言行上的规范。 “中庸”是关于行为的方法论,指导人在这一套思想体系里,该怎么做事可以达到平衡,不走向极端。 显然,孔子继承了礼乐制度的大部分内容,想要通过完善道德体系和强化道德教化来解决“礼崩乐坏”的问题。 然而,同样明显的是,人们的普遍思想和行为堕落早已超出了单靠道德约束就能摆平的范围,因此,这种缺乏强制约束手段的倡议并没有能解决当时面临的问题。 孔子没有成功,两百年后,怀着“仁政”思想的孟子也没能感化统治者。 最终的结果是,儒家思想在那个时候没能成为历史的选择。 五 百家争鸣 我们都知道,到了战国时期,社会变得更加糟糕,“礼崩乐坏”更加猖獗,僭越、战争、杀戮变得更加肆无忌惮,整个中原陷入了混乱和分裂的泥潭。 面对这样的局面,思考如何恢复秩序的并不只是孔子一个人,有法家,墨家,道家等人,他们各自提出了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 道家的老子和庄子提出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意思是,这样一个乱世,打打杀杀,争争斗斗有什么意思,还是远离这些纷争吧,该怎样就怎样,不要影响其他人就行。这是一种消极出世的思想,在一个势如水火的时代,这种思想受到尊敬,但不会成为时代的选择。 墨家对普通人倡导“兼爱”,对统治者提出“非攻”的主张。所谓兼爱,就是人人平等,所谓非攻,就是劝导不要战争,大家都做好好先生。这种柔和天真的主张,加上他们本身苦行僧一般的极端思想和行为方式,就更不可能为大多数人接受。 唯一找到对策的是法家。 法家基于对人性本质和社会现状的观察和思考,认为光靠道德约束已经不能解决当前问题了,而应该顺势而为,用强权和法律在行为上对人进行约束,提出了法、权、势的主张。 所谓法就是法律,用法律这种强有力的手段规范和约束人的行为。 所谓术就是权谋,教导帝王统治者如何统治天下。 所谓势就是权力,通过强化权力,用权力震慑万民。 一句话就是,法家主张通过法律和权力,这种强力而高效的手段去统治国家并限制人的行为,这简直是对准了历史的肾反应区猛攻。什么王权,什么王法,统治者一看,诶,这不就是我孜孜追求的东西嘛!简直对味得不得了。 于是,在法家思想的引领下,秦帝国有效地解决了当时的历史问题,而这套帝王术与法律思想,也成为了此后两千年中国封建统治者的至宝。 从这里开始,中国社会的政治制度开始从礼乐制度进入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 总体来说,法家顺应了历史潮流,是一种进步思想,尤其对法律的提倡和应用开启了法治的大门。同时,其主张的权势思想也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负面的作用。 从春秋到战国这一时期,思想激荡,流派众多,此谓之百家争鸣。 六 儒家初兴 秦国得益于法家思想,从边陲之地成为强秦,横扫六合,统一天下。在秦国一统天下之后,以法家为治国思想,开始“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到了历史上第一个重大打击。 然而,在法家思想指导下的大秦帝国,实施了前所未有的酷法与暴政,最终二世而亡。 可谓成也法家,败也法家。 从春秋的争霸,到战国的杀伐,再到秦朝的统一,儒家思想似乎迷失在了历史的迷雾之中。难道,道德将永远陷于黑暗之地?难道,此后历史将走进强权横行,酷法独尊的阴暗隧洞吗? 显然,历史给了我们答案:否! 秦国的灭亡说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法家只能使统治者得天下,却不能教他治天下。 直到汉王朝的建立,受够了暴秦的人们,废除了秦朝森严的法度,重新探索新的治国思想,儒家思想终于迎来了第一道曙光。 借此东风,在董仲舒的努力下,吸取了孔子的失败教训,吸收了诸子百家学说的精华,再结合周朝的礼乐制度,融会贯通,升级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家学说。 到汉武帝时期,汉武帝看到了儒家思想中那看似柔和,实则汹涌澎湃的教化之力,加上新的儒家学说保留了秦朝的中央集权思想,得到了统治者的大力赏识。 于是,在董仲舒的倡导下,“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建立了一套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政治制度。虽说是“独尊儒术”,但是统治者也识趣地保留了法家的部分思想,形成了一套“内法外儒”的新制度。 从此,儒家思想奠定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开始成为中华正统。 七 历史必然 何谓历史的必然,历史的选择? 以前我总会想,历史的选择是什么,什么叫做历史的必然性? 在历史黑暗的隧洞中,我隐隐约约看到,历史正按照一条我们看不到的道路走下去,个人的选择或许会延缓历史的发展,但历史最终会以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时间,走向同一个终点。这是人类前进的方向,也是中国历史的走向,是个人无法阻挡的。 我们可以做一个假设,如果秦国选择儒家作为治国思想,那春秋战国的结局是什么?统一天下的还会是秦国吗?甚至你还会疑问天下会统一吗?中国是否会像欧洲那样四分五裂? 现在我有了答案。如果秦国没有选择法家作为治国思想,也会有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等其他国家会选择法家,从而变得强大,同样以势不可挡的气势横扫天下,建立一个大一统的楚朝,赵朝,魏朝,或者韩朝,而这个大一统的国家又会笃信法家的思想,并颁布严厉的法令,实行强权暴政,最后,在反抗中二世或者三世而亡。后人也会在探索治国方略的过程中,重新发现儒家思想的价值,并以此为尊。 同理,从秦朝的法家到汉朝的儒家,这看似是皇帝的个人选择,实则是历史的必然,是历史的选择。 可见,历史的事件往往具有迷惑性,表面看是一些历史人物,帝王将相的个人选择,是充满偶然性的事件,背后却有着深刻的历史成因和历史规律,代表着历史前进的方向。历史不会改变什么,该发生的还是会沿着既定的路线发生,只是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时间出现而已。 我想,这就是历史的选择,这就是历史的必然。 八 儒释道之争 在儒家思想春风得意之时,一些威胁也在暗地里酝酿。 随着汉武帝打通了丝绸之路,来自西方的佛家梵音也随着阵阵驼铃传入中原,在长安城内蛰伏,悄无声息地传播。 到了东汉末年,由于政治腐败,战乱不休,人民生活疾苦,以老子的道家学说为理论源头的道教开始在民间流行。 到了两晋南北朝,政治的动荡加剧,战争愈加猖獗,加上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整个国家陷入了混乱之中。佛教和道家趁机崛起,在统治者的支持下,开始盛行于中华大地,侵蚀着原来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 南北朝到隋唐这个时期,是佛道两教最为鼎盛的时期,上到统治者,下到平民百姓,不是在佛祖庄严的注视下皈依佛音回荡的石窟寺庙,就是在烟雾缭绕的道观里沉迷炼丹与修仙的迷幻。 这一时期,中国的版图向外剧烈扩张,佛教,波斯文化,北方游牧文明等外力也不断影响着古老的中原文化。 这一时期,是中华文化的外部碰撞和内部重塑的时期。 出乎意料的是,在这一时期,儒家思想不仅没有被彻底消灭,完全失去社会地位,更是在众多思想文化的碰撞中,凸显出绵厚的力量和稳定性。统治者也在经历各种尝试之后,很快就把目光重新投到儒家思想上。 九 宋明理学 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是对中国历史最为形象具体的写照,寥寥数语,道尽了五千年历史的沧桑与从容。 到了唐朝末年,随着唐武宗发动了历史上的第四次灭佛运动,证明了无论是佛还是道,都无法真正成为治国的良方。 于是,历史作出了它的选择。 儒家最终成为了统治者最得心应手的统治工具,也成为了中国社会最核心的价值体系和道德标准。随着思想争夺战的尘埃落定,儒家思想在经历了五代十国的政治混乱后,即将在宋朝迎来历史的高峰。 我们要想知道儒家为什么成为宋朝当之无愧的选择,就要知道宋朝的历史面貌,想要了解宋朝的历史面貌,就要知道宋朝之前的那段历史是怎样的黑暗。 唐末以及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之一。这一时期,王权衰落,军阀割据,秩序崩塌,道德沦丧,中华大地上充斥着分裂,战乱,篡权,父子相害,君臣相残……这一幕,你可似曾相识? 当宋王朝的钟声在开封府敲响,中原大地重归一统,这一幕,你又几时见过? 回望过去,从始皇帝扫荡六合的雄浑之势,到如今宋朝结束五代十国的纷乱,历史走了一千年,又回到了最初的模样。 与当年的诸侯国一样,在赵家人面前也摆了一道难题:怎样才能结束武人乱政的循环?怎样才能彻底终结长久的混乱?怎样才能使得宋王朝不重蹈前人的覆辙? 很显然,只有一个答案:儒家思想。 为了重塑社会的道德体系,同时,为了避免重蹈唐末以来武人乱政的覆辙,维持长久的统治,赵家人开始了重文抑武的统治。 首先启用大批文人儒生入朝为官,开启文人治国的时代,使得儒家士大夫受到了从未有过的重视。 其次,宋朝大力完善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并把儒家经典纳入考核内容中,使得儒家成了绝对的治国思想。 在国家层面的倡导下,儒家思想在社会广为流传,营造了浓厚的儒学发展的社会环境,诞生了一大批儒家学者,推动儒家思想的创新和完善。 先是在北宋出现程颢、程颐,到了南宋,又出现了儒家的集大成者朱熹。他们在社会治理和道德塑造基础上,提出了“理”的概念,将儒家思想上升到形而上学的高度,并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这就是程朱理学。 “天理”的概念更是对准了皇帝的心尖,给予统治者完美的统治依据。因此,自从宋朝以后,这一套以儒家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不仅成为了整个社会说一不二的道德标准,更是成为了统治者用于统治的意识形态工具。 此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文化达到了历史的巅峰。 十 封建礼教 然而,当一件事情走到了尽头,接下来便是无路可走。 对于儒家思想来说如是,对于中国历史也如是,对于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化亦然。 自两宋以后,封建统治者把儒家伦理奉为圭臬,并在原有的理论上进行过度的阐述和扭曲,将儒家思想工具化和教条化,脱离了儒家思想的本身含义和目的,从而形成一道思想壁垒,用来压制社会的思想自由。 尤其是“存天理,灭人欲”这样的思想,更是违背了儒家思想以“人”为本的基础,脱离了人的主体,彻底沦为统治者的工具。 从此,中国社会在思想上便走向了僵化的泥潭。 往往,一个事物想要突破自身建构的壁垒,自己从内部是没有意愿打破的,只有等待某种力量从外部打破方可。 虽然如此,历史并非是无情的,总会留下革除弊端的机会。 宋朝有王安石的变法,元清两朝经历了外族的统治,明朝也有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对外交流的机会,但最终均缺乏足够的力量撼动儒家理学的地位。尤其是那两次外族统治,不仅没有能够带来革新,反而是凸显了儒家理学的作用,加强了封建统治。 明朝也曾有思想家尝试在理论上进行创新,陆九渊和王阳明提出了“心学”,企图把“天理”放回人的身上,放回到人的心里面。黄宗羲批判君权,提倡改革制度,企图拯救已经陷入封建泥潭的中国社会。 但不管是陆九渊,王阳明,还是明末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都未能跳出儒家思想体系的框架,不过是基于旧有的学说进行新的论述而已。 于是,有人便把罪责归咎到宋明理学的学者头上,认为这是他们的思想主张造成的,如果没有这些封建思想,中国就不会在近代落后于西方世界。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我们不必把罪责归咎于某个人、某个皇帝,或者某个时期。毕竟,任何一个人和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是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中,受当时的社会思想和社会环境的制约,要解决他们当时面临的问题。孔子如此,秦国诸国君如此,董仲舒如此,宋王朝以及两宋诸多学者亦是如此。 换句话说,他们之所以做这样的选择,之所以提出这样的主张,归根到底,是历史的选择,而不是个人的选择。 十一 历史的罪人? 不是人之罪,那是思想本身的罪了? 然而,你想想,过去两千年,有哪个文明是比中华文明更先进?有哪个思想是比儒家思想更进步的呢? 除此之外,在中国的历史上,又有哪个思想能够取代儒家思想成为统治的根基呢?实际上两千年来,唯一行之有效的思想只有儒家思想,除此之外,统治者是找不到第二个更有效的治国思想的。 因为,对于封建统治者来说,相比于法家设立严厉的法度去约束人的行为,儒家这一套对人思想上的治理,道德上的约束,是最事半功倍的治理方法,是成本最低的治国方略。 实际上,直到清朝中叶,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仍是世界上最为强大富有的国家。这样一种伟大的,在一片土地生存了几千年的文化,服务了生存在这片土地的人几千年的思想,我们不能武断且盲目地拍下手中的惊堂板,然后大喝一声:“你有罪!” 那到底为何中国在近代落后呢? 我们必须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中国近代的落后。首先我们要承认并认可儒家思想两千年来的贡献,并认识到,这是我们今天之所以存在,之所以成为今天的中国的根本。 其次,我们要认识到,儒家思想本身有着一种向内收拢的品性,而不是对外扩张的品性。这种内敛性在治理社会和稳定统治方面有很大的效能,但也容易造成思想固化。因此,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内敛性必然会被统治者看重,并且放大,最后被固化和扭曲成了封建礼教。 而儒家思想一旦发展到了顶点,又没有任何外来思想进行交流,就很容易僵化。越是僵化,越难以对外沟通,越不对外沟通,就越僵化,像一个死结,越扣越紧。南宋之后的历史印证了这一点。实际上,南宋后期开始,儒家思想已然偏离了儒家思想的根本。 同时,儒家思想一家独大的局面也给华夏文明构建起了坚固的封建壁垒,从此,中国社会彻底走向了封建,在儒家伦理体系的框架下渐渐固化,华夏文明也从开放走向了封闭,影响了此后八百多年中国历史的走向和中国的命运。 因此,即使如何经由外族统治,如何进行内部革新,都无济于事。我们能做的只有等待。 等待什么呢?要么等待明清以后的儒家伦理道德体系崩塌,要么等待一个强有力的外部力量将其打碎。 然而,等待是漫长的。 我们等来的是什么呢?是西方列强的一拳痛击。 十二 新儒学 清朝末年,西方列强的大炮轰开了大清朝的国门,随后中国历史走向了百年的屈辱史。这一百年里,我们国力衰落民生凋敝,内有军阀混战,外有列强入侵。 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从没有过的境况,即使是被北方外族统治,即使是经历数百年的分裂,我们也没有过这样的绝望。因为直到这时,中国人才猛然发现,自己的思想早已落后于西方世界。而思想的落后,是最为致命的。 这一痛击不仅击溃了落后的封建统治和封建思想,也击溃了所有中国人的思想防线,以及中华文化的信心。 在这种困境中,我们的有志之士便开始探求救国图存的道路。 一开始,认为中国的落后是科技的落后,于是发动洋务运动,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但不久,洋务运动的努力在黄海之战的硝烟中沉没。接着,又有人认为,中国的落后是制度的落后,于是提出维新运动,想要建立西方的政治体制,不久又在封建势力和外国列强的绞杀下失败。 然后又有人认为,中国的落后是文化的落后,于是,随之而来的是新文化运动,国人开始学习西方文化,着重在文学,教育,政治,社会道德等方面学习西方,同时反对传统的儒家文化。 在新文化运动的过程中,有人思考到文化的落后或许也不是中国落后的原因,真正使中国落后的是思想的落后,只有打破传统的封建思想的禁锢,中国才能变得强大,中华民族才能实现复兴。 而对封建思想最大的一次痛击,并不是列强的坚船利炮,而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 直到共产党的成立,直到马列主义的到来,直到新中国的成立,落后的封建思想才真正被革除。 在这一过程中,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思想遭到了彻底的否定,儒家文化及儒家思想本身,也被贬得一无是处,贬到泥尘里去。甚至直到今天,认为儒家思想落后认为中华文化落后的,还大有人在。 说实话,儒家思想虽有诸多弊端,但本质上儒家思想是进步积极的思想,只是在被蒙上教条化和工具化的污垢之后,才被世人认为是落后的封建思想,吃人的礼教。 话又说回来,这是儒家思想发展的必然结局,也确实是造成明清社会思想封闭的原因。 新中国成立以来,学者们在经历了西方思想的冲击,在中华民族复兴之际,重新发现了儒家思想的真正价值,力图从中提炼出适合现代社会的内容,与马克思主义思想融会贯通,提出新的儒家学说。 如今,随着国家重新变得强大,中华文化再放异彩,儒家思想外面蒙着的污垢也被一层层剥开,渐渐露出质白的本源。 儒家思想,这一古老的,来自礼乐制度的思想,经历了沉沦和淬炼,随着中国的崛起,文化的繁荣,又一次回到了我们的生活中,照耀我们每个人的思想深处。 或许,这是它最好的归宿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