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 中国文化基本框架由儒、释、道共同奠基

    中华文明的精神穹庐,非由单一支柱撑起,而是儒、释、道三股思想巨流在漫长的历史激荡中相互碰撞、渗透、融合,共同浇筑的宏伟结构。它们并非简单的思想拼盘,而是在回应人类生存根本困境的深层互动中,构筑起一个既具现实关怀又超越现世、既重伦理秩序又追求心灵自由的文化体系。这一共同奠基的本质,在于三家思想以其独特而互补的哲学向度,完整覆盖了人类精神存在的核心维度,并在动态平衡中赋予中华文明以惊人的韧性与生命力。儒家以其刚健有为的入世精神,直面“人如何在群体中实现价值”的根本命题。它将个体深深嵌入“家国天下”的

  • 越是严于律己的人,越会宽以待人

    当年明月说,有人在他刚踏入校园时跟他讲过这样一段话:“你还很年轻,将来会遇到很多人,经历很多事,得到很多也会失去很多。但无论如何,有两样东西,你绝不能丢弃。一个叫良心,另一个叫理想。”当时的他碍于形式连连点头,并不知道这句话的真实含义。后来一晃十年过去了,他才真正领悟明白。他的确得到很多,也失去很多。所幸,这两样东西他还带着。虽然不多,总算还有。不过他并不为此感到自豪。因为并不是他的意志多坚强,或是人格有多高尚,只是因为他遇到的人还不够坏;经历的事情还不够多;吃的苦头还不够大。他也曾见到许多道貌

  • 德不孤,必有邻

    “有德、有能的才是真正的强者…”分享信息:“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出自《传习录》。《传习录》是由明代大儒王阳明的弟子,根据其语录和信件编撰整理而成。这句话的意思是,种植树木必须首先培养其根系,道德修养必须从正心开始。中华传统文化中,人们常用形象的比喻,引申出经典的道理。翻阅典籍,会发现种树总是与立德紧密地联系,如“植桂不在多,种德如种树”,又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以种树培根为喻,说明道德修养只有发

  • 修行的本质:回归本源的同频共振

    人生这场修行,从来不在于繁复的法门堆砌,而在于能否直抵本源 —— 与自身、与万物、与宇宙达成深层的同频共振。当我们跳出后天意识的桎梏,唤醒本自具足的能量与智慧,便会发现:所谓修行,不过是重新连接那个早已圆满的自己。一、果因一体:打破分裂的幻象传统认知中,“因果” 是线性的时间链条 —— 种下今日之因,等待明日之果。但修行的本源逻辑恰恰相反:果与因本是一体,如同硬币的两面,从未分离。多数人的痛苦,源于被 “分裂” 的幻象所困:心脑分裂:心神是先天的潜意识能量,纯粹而直接;头脑则被后天教育、习惯塑造,充满评

  • 知音难觅:一场关于同频共振的注解

    天人合一同频共振,这是普通人逆袭的天道密码,万物皆能量。1、大道至简:其实修行非常的简单,没有框框架架,只需要制造道的道理,就是让自己静下来,静下来,我们的身体天线,才能与道衔接,我们的智慧才能回来,叫静能生慧。

    一切皆行,不用操心你的外在的命运,只需要调整好你的内在的振动频率,当下发生能量自然饱和,人生就会自动朝向光明。

    2、当你人在于当下时刻:当你的注意力完全在当下时,临在就会流入你所做的事情当中,并且加以转化,你所做的事情就会充满了喜悦和活力,你就会达到心神合一的状态

    接纳当下时刻,并

  • 人生共振:同频者的相逢与疏离

    你对 “人生是一场共振” 的感悟,像一把精准的钥匙,打开了人际关系的深层逻辑 —— 那些藏在 “知音难觅”“人以群分” 背后的本质,其实都是 “同频” 二字在悄然作用。一、同频共振:关系的底层密码“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说的从来不是简单的 “相似”,而是一种深层的 “共振频率”。就像钟子期听俞伯牙鼓琴,能从琴弦震动里听出 “巍巍乎若泰山”“洋洋乎若江河”,不是因为他懂乐理,而是因为两人对 “山河之志” 的感知频率完全重合。这种频率,可以是对一件事的审美共识(比如都觉得留白的画更有意境),可以是对一种价值观的坚

  • 乘凉札记之八 | 和佛菩萨的聊天记录(下)

    慧能断言人人都有佛性,这是一个喜大普奔的消息。于是那些玄而又玄的佛理,就像是红酒里兑了雪碧,喝起来突然那么的顺口。好景不长,当神会开始向神秀发难,力证本派才是正信时,好像一切的建构都开始皴裂继而坍塌。什么是正信——我是正信,其他和我不同的都不是。这已经不是划等级,而是分敌我了。世界和人生只是戏台幻境,是苦海,唯一的办法就是出世解脱,这应该是佛的初心。但是,求解脱还是求福报,这要看佛法是否拗得过人心。因为越是深邃的思想越难抵御现实主义的狂潮。思辨的力量也同样敌不过世俗的心愿,这是现实。从萧衍的所作

  • 自查八字缺什么五行

    1►怎么看自己的八字五行?古人用天干地支纪年,一个人的八字其实就是以天干地支纪年的那八个汉字:年,月,日,时。四个字各用一个天干加一个地支表示,一共八个字:四个天干,四个地支。只要你知道自己的出生年月日,以及准确的出生时间,再从自己出生的时间一一对应着天干与地支,找到与之相匹配的天干地支,便可以得出自己的命理八字。命中八字里的这些天干地支,又相互对应着不同的五行属性:如天干中的甲、乙对应着五行中的木;丙、丁对应着五行中年的火;戊、己对应着五行中的土;庚、辛对应着五行中的金;壬、癸对应着五行中的

  • 喜欢把“谢谢”挂在嘴边的,往往就3种人!

    《论语》中讲:“听其言而观其行。”与人交往,从言谈举止中,便可判断一个人的品性。你说什么样的话,就是什么样的人,你挂在嘴边的话,就是最真实的自己。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平日里总是对他人恶语相向,生活也会充满戾气。而那些喜欢把“谢谢”挂在嘴边的,往往是这3种人。有教养的人修养在内是善良,在外是礼貌。待人宽厚,对人善意,为人处世替人考虑,与人相处严于律己。这样的人,把他人的恩情记在石头上,把他人的过错写在沙滩上,他的生活定会因他的宽厚和感恩,充满阳光,璀璨生辉!有分寸感的人什么是分寸

  • 能量高的人面相越年轻

    别不信,能量越高的人,面相越年轻,人的相貌是非常神奇的,有的人越老越丑,而有的人越老越好看,还比同龄人年轻。能量高的人,为什么面相越年轻?1.相由心生!以善心善念对待一切众生,自然会使相貌变得端庄。2. 气脉的变化!当心态豁然开朗,血脉会变得更加顺畅。越来越显年轻。3. 觉知的变化!随着觉知力的提升,逐渐能看见事物的本质。整个人的气质会获得提升。所以就现在,成为一个能量高的人,养出好面相!留下“我很好看”,接下来三年是你容貌开始改变的蕞好时机!

  • 乘凉札记之一 | 解不开套的刍狗思维

    前几年和道友李洪亮有一次夜谈,内容就是关于“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话,该如何讲解?酒至半酣,我说道:搞不清楚的不讲。言语虽然唐突,其实本意是认知过于杂沓,讲也只能笼而统之,面面俱到都难避惚恍。首先是天地不仁这句话,来自于通行本,并没有在楚简本里出现过。只有“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这句。从其他文献里找寻蛛丝马迹——《文子》中似乎有过引用,不论怎样,这句话显然是后人加进去的,还加的生硬,从天地不仁到不如守中,三句话彼此无关。接下来就有些耸人听闻。苏辙有过刍狗之论,大意是祭

  • 乘凉札记之二|《错过是无法清除的咒语》

    你终究是要错过一句话青筋暴跳的裸露错过那晚昙花的暗示向日葵疲惫的叹息错过某段溪流刚刚泛起就沉没的笑容你一定错过了摇摆的新绿燕子匆匆留下的消息云光消长的理由婴儿的啁啾错过芬芳的呼吸叶子喧闹的本意错过那次蛹动看不到蝶舞错过一个照耀和萤火虫的明灭错过海啸席卷岸礁神话降落在流血的心境鲜花不再是祭品尚未相逢就消失的风景错过了青翠也错过了白雪被你点数的日子里我是被遗漏的光阴直到最后一盏渔火熄灭你握紧谜底错过谜题《雨夹雪更像是一场错误》雨夹雪一直没停仿佛无法确诊的疾病在二月的细胞里淅沥我的眼睛一只盛满泪水一只

  • 乘凉札记之三 | 又想起〔附近的消失〕

    重提“附近的消失”,是因为附近的消失速度并没有减缓。传统的田野调查,强调专项和深入,这种要求的确让人发怵。应对之策是,有人提出“500米田野调查”的概念。但时至今日,甭说外在的物理空间,您内心的蠕动破过500米的记录了吗?想起《道体论》中的一问一答——问询者觉得答案还不确切,总要在文末缀上一句——“你是咋知道的”。虽然回答让人失望,无非是《老子》里第几章第几节有啥说法。但这毕竟还有内心丈量的尺寸,好在从故纸堆里爬行过,不至于“物理在场而精神疏离”。弘忍问慧能:门外有何物?慧能答道——大千世界,日月山川

  • 乘凉札记之四 | 明白了也无意义

    现如今想来,总是从自以为明白,逐步走进不怎么明白。再从不明白,走进也许是明白了,但是明白不明白也没有多大意义的年纪里。面对着一堂塑像,不知道他们代表着怎样的艺术作为或是宗教缘由。如果你不想重回旧路去思考它们,观赏它们,就像得了目盲症。丈量的卡尺只要不被修改,最终还是要落入一个需要世俗认同的阈值里。这个阈值是可以增值的,那需要拓展思域。这个形同风景的思域应该早就存在,只是我们没有想到或走到那里。当然这种拓展不是按照罗素悖论推演出来的,因为逻辑一旦成为地狱,罗素悖论会是魔鬼。二元世界终究很难调和或者

  • 乘凉札记之五 | 从梦想到梦魇

    中小学校的墙上,从来都不缺乏名人名言。随着认知的深入,一些名言悄然下架了。譬如爱迪生的“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和百分之一的灵感”这一句,因为是有意识地断章取义,颠倒了汗水与灵感的文本原义。还有一句也被取消,是出自 《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那一句。貌似鼓励的话,实则庄周还有后文:“殆已!”大致可以理解为——倘若如此,那简直就是作死。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讲,前半句可以称作梦想,后半句就是梦魇。但是很多话还是根深蒂固地存在,譬如“梅花香自苦寒来”,“吃得苦中苦

  • 乘凉札记之六 | 柳本尊十次自残意欲何为?

    柳本尊?何许人也?唐末五代时期中国佛教瑜伽行派的重要修行者,俗名柳居直,四川密教创始人。在世时间约八十五年。十次自残,何以为证?四川大足宝顶山和安岳毗卢洞的石刻中有详细描绘。此即“十炼图”:炼指、立雪、炼踝、剜眼、割耳、炼心、炼顶、舍臂、炼阴、炼膝。如此作死,意欲何为?这种常人不可理喻的修行方式,在佛界并不鲜见。二祖慧可断臂求法,海通法师为兴建乐山大佛剜去一眼,肤施以身饲鹰等等。这些惊世骇俗的行为,需要从宗教思想、社会背景和修行目的等多维度来理解。首先要看密宗修行理念与“即身成佛”。密宗的“三密

  • 乘凉札记之七 | 和佛菩萨的聊天记录(上)

    和菩萨有了聊天儿的缘起,还要嗔怪那几天停不下来的雨。雨声残响,微风不燥,塔子山紫竹观音的形容又过于生动,于是就有了“个个唤起可谈心”的欲。

  • 稳住自己,你就赢了

    人生其实很简单,用好脑力、体力、心力,则万事可成。用好脑力——读书行路,良师益友夹持,持续思考创造;用好体力——管好肉身、能量、精力、情绪,成事不殆;管理好心力——气定则心定,心定则事成。心稳,人定,事成!用好三力,你就能驾驭世事变化万千。第一,不着急,不害怕,不要脸。这九字真言,讲的是在世界上成事的三观。不着急,是对时间的态度;不害怕,是对结果的态度;不要脸,是对他人评判的态度。第二,不自责,不自恋,不自卑。不自责;不要责备自己这个事没干好,那个团队没培养好,事败了都是你的错。不要把自己放在太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中国十大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人们顺着黄河流域生生不息,沿着长江源远流长,民族迁移发展不断根深蒂固,形成了中国的一座文化古堡,深受各个时代人们欣赏,具有悠久历史传承的文化遗产。在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中有许多非常具有文化内涵代表的国粹,国粹是一个国家固有的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中国的国粹完全发源于中国,中国民族固有文化中的精华。一、瓷器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汉族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的创造。谢肇制在《五杂俎》记载:今俗语窑器谓之磁器者,盖磁州窑最多,故相延名之,如银称米提,墨称腴糜之类也。当时出现的以磁器代窑器是由

  • 客家民俗|旧时“莳田”生产习俗

    随着人口迁移,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山区田地多荒芜,蒔田习俗几乎失传,行文简析80年代中期以前旧俗,因地域差异导致习俗不同,有所偏颇、疏漏处,万望诸君补充。客家以水稻种植为安身立命、世代传家之本,因而有着许多关于稻作生产的传统习俗,并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稻作民俗体系。从播种开始,客家有“挂田钱、“祭秧田“仪式;到插秧时,又有“开秧门、“关秧门”之俗;而稻谷即将收割之时,农历六月的客家人又要纷纷“吃新、“尝新;稻谷收割完毕,感恩的客家则要摆洗禾镰酒,全家欢宴庆祝丰收。粤东客家在做好秧田准备播种前,均要

客服中心
联系方式
400-065-0201
- 助理老师
新浪微博
扫一扫,与我联系
本站已支持IPv6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