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 传统文化 | 道教思想体系的哲学精髓

    “鲁迅曾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理解道教,就是理解中华文明最深邃的精神内核。当现代人在物质洪流中寻找安身立命之所,道教“返璞归真”的智慧,或许能为我们点亮一盏回归本源的明灯。”道教思想体系博大精深,既有形而上的哲学思考,又有实践性的修炼方法。其核心思想围绕“道”这一概念展开,使用“阴阳转化”的最几本思维方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宇宙观、人生观和社会观。1. 核心概念:“道”与“德”“道”是自然遵守的法则,“德”是人类遵守的法则,两者组成了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道:道教最高概念,被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运行

  • 中国道家文化史:一文读懂道家文化的历史溯源,兴也长生,衰也长生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剧烈变革引发对人性的哲学拷问。道家以道法自然为核心,在反对儒家性善论与法家性恶论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自然人性观。这一体系既包含对生命本真状态的追求,又蕴含对文明异化的批判,构成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独具特色的人性理论。 老子哲学中的人性根基: 老子哲学的出发点是“道”这个核心概念。在《道德经》第25章里,老子用“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这样震撼人心的话来界定“道”。这个神秘的“道”超出了人类感官能感受到的经验范围,它是宇宙的终极存在,早在混沌还未分开的时候,就已经在孕育万物了。老子对“

  • 离开“道”,中国文化就失去了灵魂

    中国文化是一种“道”文化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都有“有形的”和“无形的”两个层面,或者说有“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中国人称之为“艺”和“道”。《易·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器具”的“器”,就是具体可见、可操作的“艺”。在中国文化中,这两者统一而不可分,并且着重强调要“以道统艺,由艺臻道”,把“求道”作为一个最根本的旨归。“道”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意义,甚至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某种意义上将之称为“道文化”也不为过。中国传统文化的任务是明道、行道、传道,其人生境界以求道、悟道、

  • 道文化有何神奇的力量?这九位历史名人,竟都尊崇道家!

    信奉道家的人,不一定是道教中人,道家和道教是两个概念。道家起源于先秦时期,是以老子、庄子、列子为代表的思想流派;道教形成于东汉时期,由张道陵创立,是在道家思想基础上,融合了古代神仙家的方术和民间巫术等形成的实体组织。道家代表的是一种哲学思想,更多的是从哲学角度探讨人生与宇宙;而道教则将道家思想具象化,有具体的方法用来强身健体,追求的是“长生不老”等目标。道家(道教)的代表,有被后世道教追奉的“道教始祖”黄帝、“太上老君”老子、“王禅老祖”鬼谷子、“南华真人”庄子、“冲虚真人”列子等,而我们今天以

  • 道文化丨何为道教的皈依拜师《壹》

    道法讲的是一个传承!在道教是以“道”为本,师父教授下一代道法称为「传」,弟子以皈依“道为本,接受师父的教导称为「承」。师传徒承故称为“传承”。 师徒关系同于父子关系,即俗谚所谓:“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父”、“投师如睁眼投胎”“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一个真正修行的人迟早是要遇到自己师父的,当机缘成熟师徒相遇,弟子的心总是有一些莫名的触动,或悲叹,或欣喜,或释然,昂或伤感难以言表。 古代,一入师门,全由师父管教,父母无权干预。建立如此重大的关系,自然需要隆重的风俗礼仪加以确认和保护。自老祖天师张道陵创道

  • 命理学九大经典古籍,成为命理高手的“必修课”

    《李虚中命书》首推第一部命理学著作为《李虚中命书》。李虚中,字常容,魏侍中李冲八世孙。贞元十一年进士及第,试书判入等,补秘书正字,后授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李虚中病逝后,韩愈为作墓志铭,见于《昌黎文集》,足可见李虚中于当世时所受尊重。《李虚中命书》共三卷初收录在《永乐大典》中,后收录在《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全书以赋文加注解的形式,细论六十甲子纳音到神煞。后世传星命之学者,皆以虚中为祖。《三命通会·论年月日时》载:“唐李虚中独以日干为主,却以年月时合看生克制化,旺相休囚,取立格局。此发前贤

  • 中国哲学史:王弼的易学与老子学

    王弼的易学与老子学各位师友,大家好!本讲将聚焦王弼的易学与老子学。王弼是魏晋玄学“正始名士”的核心代表,也是中国哲学史上极具影响力的思想家——尽管仅活了23岁,却完成了《周易注》《老子注》两部经典著作,为玄学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一、王弼其人及学术传承王弼,字辅嗣,山阳高平(今山东金乡)人,其学术传承与东汉至曹魏的家族、地域学术传统深度绑定:1.家族谱系:王弼是“建安七子”之一王粲的嗣孙(非亲孙)。王粲追随曹操时病逝,两子因罪被诛而绝嗣,其同族兄长王凯之子王业过继给王粲,王业生子王弘与王弼,故王弼为其

  • 找找你人生中重要的东西

    一个人最好有三种爱好。上班是为了赚钱,社交要考虑对方,只有爱好是个人意志最好的体现。第一种是运动型爱好,比如健身、爬山、徒步。运动是唯一付出就会有回报的事情。只要你在自己舒服的范围内长期坚持某一项运动,它就是可以让你持续的更好看,更健康,更有活力。这种来自身体的稳定收获是一切安全感和掌控感的基础。尤其是当你出生在一个忽冷忽热的家庭里,你和爸妈提需求,他们有时回应,有时不回应。你和爸妈倾诉痛苦,他们偶尔理解,偶尔又抱怨你没用。那么你的安全感其实很难从外界去找,因为本质上你并不相信别人会持续对你好。

  • 在命与心的辩证中寻找生命主动权——评袁了凡《了凡四训》

    当明代士人袁了凡在晚年将自己的人生感悟、改过经历与处世智慧整理成《了凡四训》时,他或许未曾想到,这部最初用以训诫儿子袁天启的家书,会跨越数百年时光,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中关于“命运”与“心性”的经典文本。不同于传统儒家典籍的宏大叙事,也迥异于佛道经典的玄奥哲理,《了凡四训》以“现身说法”的平实笔触,将“命由己造,福自己求”的核心思想融入具体的人生实践,既解答了“人是否被命运束缚”的终极困惑,又提供了“如何通过心性修养改变人生”的可行路径。在焦虑与迷茫交织的现代社会,重读这部经典,我们依然能在袁了凡

  • 佛陀的智慧,不执着。

    当你接触的人多了,你就会发现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的痛苦都源自于同一个思维陷阱,执念。为什么有的人遭遇挫折能东山再起,而有的人却一蹶不振?原因其实也在于这一点。早在2500年前,佛陀就用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这八个字给出了这个思维的解药。整句话听起来很玄妙,但其实道理特别简单,意思就是世间万物都在不断变化,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一件事情的开始也意味着另外一件事情的结束,一件事的结束也预示着另一件事情的开始。比如说,一份新工作的到来,其实就是自由时间的结束。一次分手的发生,其实也是自我修复的开始。但问题就出在我

  • 五个道家静心法,凝神静气,开阔智慧!

    在当今这个喧嚣纷扰、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的心灵仿佛置身于一场永不停歇的风暴之中,被压力、焦虑、浮躁等负面情绪反复拉扯,难以觅得一方宁静的栖息之所。然而,古老的道家文化宛如一座深邃的智慧宝库,历经数千年岁月的洗礼,依旧散发着温润而神秘的光芒,为现代人提供了诸多通往内心宁静、开启智慧之门的良方。道家所倡导的静心法,不仅是一种简单的身心调节技巧,更是蕴含着对宇宙万物运行规律的深刻洞察,引导我们回归本真,在凝神静气之中,发掘自身潜藏的无限智慧。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探寻五个极具道家特色的静心法。一、守一法

  • 道家丹道修炼:“调息”与“意守”的要领!

    丹道修炼中的“调息”行功修炼有三调:“调身”、“调心”、“调息”。“调息”偏差,是指在实践中,修者由于把握不好呼吸的轻重缓急、匀深细长,而形成的偏差。“调息”就是运用意识和特定的动作,通过调整呼吸使意气相合,以后天之气召还先天之气。呼吸调整得当,神清气爽,心平气和。因此,“调息”也是“调心”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调息”功效巨大,兹举如下:1、能提高对呼吸运动的调控能力,在有意识控制的基础上,促进调身、调心。2、是实现练功入静的重要手段。人之呼吸与生俱来,故呼吸吐纳乃人体生命之本能,行功时,有意调整

  • 道家的静坐修炼步骤和方法(收藏)

    静坐修炼的关键在于一个“静”字。在行功中能入真静就能在静极而动中产出肾中真阳,自动运转周天。然后由动极而静,入于杳冥之境而产出心中真阴。真阴真阳相交,在定中结丹。由定而空,入于虚无之境,则进入更高阶段的修炼了。这个过程是静坐行功的一般进展情况,在具体操作上还有其一定的步骤与方法,大致讲来有以下五点:一、心中清静“昔日遇师亲口诀,只要凝神入气穴。”所谓凝神,即一心清静之法。张三丰在《道言浅近说》中讲:“凝神者,收已清之心而入于其内也。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

  • 道家气功六大要素:40年修炼心得大揭秘!

    道家气功,是一种以老子《道德经》和《庄子》的有关思想为指南,以修道育德及道气合一为要义,按照人——气互动循环模式进行修炼的综合修炼功夫。通过近40年的练功实践,笔者把道家气功练功要素,归纳为混沌、一、生、静、中、圆六大要点,六个关键步骤,今分享如下,以飨读者。第一步,练混沌和气。混沌和气——道气的一种混沌无极状态。它要求练功者在修炼过程中,像婴儿一样,心身形顺其自然,呼吸轻松,心无所思,忘掉自我,身无所累,和气一团,全面回复人的自然本真状态,自然而然练就真功。其要点,正如《道德经》所说:“常德不离

  • 越超天地,不在五行,道家丹道修炼秘要!

    丹道之修炼,无非就是使人体内的精气神在有意的基础之上升炼,使上药三品融合而成丹。丹是一股能量,运化周流全身,上呈脑门而与天罡相通,越超天地,不在五行,这是道家内修最高的境界。历来此对修炼方法的解读,有三种形式:第一类即是《参同契》以易理契合内丹系统而发展起来的。第二类即是《黄庭内外经》以五脏六腑契合内丹系统而发展起来的。第三类即是《阴符经》以盗化感知契合内丹系统而发展起来的。因为内丹功境多所难述,故后世内丹的发展大多遵循易理体系,其中也有一些人士,借易理交错规律,思幻成一套内丹修为程序,以迷惑不

  • 道法自然:道教修炼的内在超越之路

    道教路修炼,乃是一场向内的远征。它不假外求,不依神力,唯赖人身自有之精气神三宝,通过一系列严密的身心实践,实现生命的升华与超越。这条修炼之路上,行者以身为鼎,以息为火,以意为药,在动静相生、阴阳调和之中,逐步接近那永恒之“道”。修炼之基,在于“炼己筑基”。此阶段重在涤除玄览,虚极静笃。《清静经》云:“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初入道者,首当降伏心猿意马,通过调息、守一、存思等方法,使纷扰之心渐归平静。如《坐忘论》所言:“心为道之器宇,虚静至极,则道居而慧生。”行者需在日常生活中

  • 道教修到哪个层次,才能跳出三界,超脱轮回?

    1在道教《早晚课》之中,我们每天都会诵读元始天尊宝诰,开篇就是“三界之上,梵气弥罗”这句话,许多人对于这个道教的“三界”十分好奇,但不知道道教三界的体系具体是什么样子。道家所说的“三界”一般是指天、地、人三界,指的是整个大宇宙范围或是超宇宙超时间范围。天界是神仙和圣人所在的天堂或天庭,是俗人无法高攀的神圣世界;人界也称人间、阳间,即指所有维度,生灵生活的世界;地界或魔界,也称“鬼界”和阴间,意指充满恐惧、犹如阴曹地府般的世界。其实道教三界也有多种分法。有如上所述,以天界、地界、人界作三界,这是以天

  • 道家功法:性命双修原来这么神奇!

    壹性命双修是道教的一个养生功法,它强调的不是一个单纯的寿命问题,而是整个人生修养方法。道教徒凭借这个方法去努力、去锻炼、去完成人生的最高修养境界。道教认为,延年益寿只是养生的一部分,因此称为“命功”。而精神的解脱、思想的自由、心性修养、道德修养、人格修养才是人生最高境界,修炼的真谛,所以称为“性功”。这两种修炼方法在早期道教和南北朝隋唐之际均是相行互补的,金元之际,全真教兴起,后分为南、北二宗,出现了偏重修命或偏重修性的派别,因此,性命双修学又被道教徒重新提倡开来。讲求人性的修炼,在我国历史上由

  • 命犯小人如何化解

    一、什么叫犯小人?生活中处处不乏小人。他们造谣生事,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丑化对手,唯恐天下不乱,惯用“听说”开始,假借他人之口歪曲事实,无中生有。他们见风使舵,谁得势就依附谁,谁失势就舍弃谁,对上司、用得着的人,花言巧语,舌灿莲花,让人晕陶陶而迷失方向。他们更刻意亲近上司,伺机打小报告。善于表面功夫,善于俟机邀功抢功,踩着别人肩头攀高,一旦有坏事就找替死鬼来背黑锅。落井下石是他们的一贯伎俩。挑拨离间是他们渔翁得利的最佳手段。一手制造纷争事端,却把自己撇清,任由他人争斗,自己扮演和事佬,假装好

  • 中医养生论:人的寿命长短,往往都离不开这一个字!

    人活一辈子,所求不过两点:一是幸福美满,二是健康长寿。世人皆愿健康长寿,却常常不懂如何“养生”。记得有专家曾特意做过一项研究调查,结果显示了影响人类寿命的五大因素,分别是:父母遗传占15%、社会环境占10%、自然环境占7%、医疗条件占8%,而生活方式占了60%,几乎起了决定作用。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很多时候,往往命由己造、运随心转。人的寿命长短,其实都离不开这一个字,记住了,便可福寿延绵。“气”,是对寿命的损耗俗话说,气大伤身。很多时候,身体的疾病都是由生气引起的。遇事急躁烦心,气血上行,很容易伤肝伤脾

客服中心
联系方式
400-065-0201
- 助理老师
新浪微博
扫一扫,与我联系
本站已支持IPv6
seo seo